預計十月出版

克萊兒與法蘭西斯Chiara e Francesco
吉多‧維士康堤(Guido Visconti)著
賓巴‧蘭德門(Bimba Landmann)繪
宋珮譯

 

22(W)X31(H)cm/40頁/精裝
定價:450元
ISBN:957-587-897-3

 

好評推薦
美國出版人週刊(Publisher Weekly)專文推薦
美國學校圖書館月刊(School Library Journal)2004年推薦書單
美國兒童文學月刊(Children’s Literature)2004年推薦書單
美國Kirkus Reviews 2004年推薦優良童書書單
美國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專文推薦
亞馬遜網站讀者票選五顆星

 

 

作者簡介  

作者
吉多.維士康堤(Guido Visconti)著有多本兒童繪本,包括《天才中的天才──達文西》(青林出版),以及The Scarecrow Who Wanted a Hug。維士康堤生於義大利米蘭,1985年移居印度,與妻子同在一所鄉下學校從事教學。

繪者
賓巴.蘭德門(Bimba Landmann)生於義大利米蘭,習得藝術學位。蘭德門專事兒童繪本,與維士康堤合作繪有本書及《天才中的天才──達文西》,中譯本繪作另有《小牧童大畫家──喬托》(青林出版)。目前與先生及兒子定居於米蘭。

譯者
宋珮
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藝術史碩士,現為私立中原大學人育學院藝術史、藝術欣賞課程兼任講師,以及《宇宙光》雜誌專欄專家。除從事藝術欣賞教學與寫作外,亦從事兒童繪本的創作與翻譯,著有《萱萱的日記》(道聲),並合著《走進圖畫故事書的世界》有聲書(道聲)及《藝出造化,意本自然:Ed Young 楊志成的創作世界》(和英)等書,翻譯圖畫書二十餘本。

 

推薦文

 

曼寧:法蘭西斯同時代的人稱他是「上帝的小丑」。他常常倒立看世界,提醒自己和夥伴,屬世的生命搖擺不定,惟倚賴上帝仁慈的細繩而維繫。」

李家同:「聖方濟去世已經快一千年了,目前的我們恐怕比以前更需要聖方濟這種人來提醒該如何地善待他人。」

宋珮:「這是一本很耐看的圖畫書,之所以耐看,一方面是因為文字敘述優美,充滿熱情,讓讀者對書中的主角法蘭西斯和克萊兒自然產生親切感,進而對他們在信仰上的追求發出欽羨之情;耐看的另一個原因是圖畫描繪精緻,讀者彷彿是捧讀著一本古老的手抄本,每一幅圖畫都吸引目光跟隨著色彩變化與眾多細節仔細逡巡。在圖文攜手引導之下,讀者似被帶進久遠的時代,走入另一個時空,親身參與了法蘭西斯與克萊兒的生活。」

 

導讀

 

  
美的信息/宋珮(中原大學人育學院講師)
 

這是一本很耐看的圖畫書,之所以耐看,一方面是因為文字敘述優美,充滿熱情,讓讀者對書中的主角法蘭西斯和克萊兒自然產生親切感,進而對他們在信仰上的追求發出欽羨之情;耐看的另一個原因是圖畫描繪精緻,讀者彷彿是捧讀著一本古老的手抄本,每一幅圖畫都吸引目光跟隨著色彩變化與眾多細節仔細逡巡。在圖文攜手引導之下,讀者似被帶進久遠的時代,走入另一個時空,親身參與了法蘭西斯與克萊兒的生活。
這本書的作者吉多‧維士康堤和繪者賓巴‧蘭德門曾經合作過另一本圖畫書《天才中的天才──達文西》(中譯本由青林公司出版),而蘭德門繪製的《小牧童大畫家──喬托》也有中文譯本(青林公司出版)。他們都是義大利人,創作的圖畫書似乎也以義大利重要歷史人物的傳記為主。維士康堤1955年生於米蘭,主修文學和哲學,曾經當過老師,1985年離開了義大利,搬到印度定居,和妻子在印度村落開辦了一所學校。賓巴‧蘭德門也生在米蘭,曾攻讀米蘭的藝術學院,之後跟隨老師鑽研插畫,從1988年開始創作圖畫書至今,她的圖像風格獨特,深受讚譽,得過不少獎項。
吉多‧維士康堤在這本書裡的文字敘述頗見功力,他從法蘭西斯一生眾多的事件中選擇了幾則吸引人、具代表性的故事,串聯起來,並且巧妙地對應克萊兒生平的重要事蹟,讓讀者既看到個別精采的生命,又領略了上帝子女間動人的情誼。維士康堤悉心地安排每一處轉折,用精簡的文字掌握豐富的情節。故事開始前的年表設計,以及在故事結束後附上的〈太陽弟兄頌歌〉,也為讀者增加了縱觀法蘭西斯一生、微觀他內心世界的寬廣視野。
繪者賓巴‧蘭德門的插畫融合了多種圖像風格,這些風格曾盛行於義大利地區,包括有中古後期手抄本與「祭壇畫」(altarpiece)的輝煌華麗、拜占庭「聖像畫」(icons)修長莊嚴的人物刻畫,以及文藝復興前期畫家如喬托(Giotto)的空間場景。蘭德門用金色、寶藍、紫色、橘紅營造華麗的背景,襯托穿著樸實褐色衣袍的法蘭西斯和修會弟兄。她用深褐色的線條突顯五官和表情,又藉著大小比例拉開前景與遠景的距離,並且利用光影及顏色的層次加強立體效果。她配合文字穿插大圖與小圖,試著把文字敘述的情節、事件發生的過程儘可能表達出來。蘭德門用大圖繪製重要的場景,幫助讀者更注意到文字的重心,而讀者又可以從配置的小圖中,品味文字悄然帶過的情節。
此外,關於法蘭西斯還有值得一提的事,就是除了他在教會史上的重要性外,對於西方藝術史的發展,他也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倒不是他曾經從事藝術創作,而是因為他相信上帝在所創造的萬物當中彰顯了自己,因此時時鼓勵世人欣賞大自然,愛惜自然間的一草一木和各樣動物,使得當時與基督信仰有關的藝術創作,逐漸走出早先概念化的描繪方式,轉而細心觀察自然,描述自然間美妙的天光雲影、氣韻生動的山川雲霧與生生不息的花鳥草蟲。換句話說,法蘭西斯傳遞的信息推動了文藝復興運動的開展。至今,主流藝術的發展已經逐漸偏離了自然與生命的核心,然而仍有藝術創作者從法蘭西斯的信息中吸取養分,確實如這本書的作者所說的,他的影響依然「鮮活如昔」。


聖方濟──列寧最尊敬的天主教聖人/李家同(暨南國際大學資訊管理學系教授)
二十世紀,人類經過了一次大浩劫,就是共產主義的崛起。共產黨的統治,使數以億計的人類關進了鐵幕,史達林和毛澤東這兩個名字,都成了人類歷史上恐怖統治的代名詞。很多人討論共產主義興起的原因,有些牽涉到哲學,幾乎沒有人能夠懂,可是對一般人來講,共產主義當年之所以能夠受到一定程度的歡迎,是因為世界上有太多窮人的原因。
誰能夠阻止共產主義?且聽一下俄國大革命時的共產主義領袖列寧的說法:「世界上如果有十個聖方濟,就不會有共產主義了。」
為什麼聖方濟有如此大的影響力呢?難道他是一位政治家嗎?是一位經濟學家嗎?他什麼都不是,只是一位徹底實踐了基督精神的基督徒。
聖方濟,1181年生於義大利的亞西西城(Assisi),所以他被稱為St. Francis of Assisi。他父親是一位富商,由於家庭富有,聖方濟年輕的時候花天酒地,結交不少酒肉朋友。
當時的年輕人大多喜歡軍旅的生活,聖方濟也不例外。他成了軍人以後卻變成了俘虜,敵人沒有殺他,而利用他的富商爸爸將他贖了回去。回去以後,他重披戰袍,跨上戰馬,又出發去上戰場。
可是,這次他沒有到達戰場,他中途折返,開始了一個嶄新的生活。有一天,聖方濟在路上見到了一位患癩病的病人,他跳下馬來親吻那位病人,病人也親吻了他。聖方濟事後好幾次回頭向那病人揮手道別,可是那病人卻忽然消失得無影無蹤,對聖方濟而言,那病人一定是上帝的化身。顯現給他的目的無非是要他今後必須真心服侍世界上那些不幸的人們。
聖方濟的父親卻對這個不爭氣的兒子極不滿意,他在全鎮的人面前譴責聖方濟,而且公開要聖方濟還他的錢,也不准他繼承財產。聖方濟快樂地接受了一切,他脫掉好衣服,披上了一塊破布,從此以後過著一貧如洗的生活。他常常提醒別人新約聖經說過的話:「有兩件衣裳的,就分給那沒有的。」
聖方濟其實並不能消滅窮困,但他大大地提升了窮人的地位,他創立了一個修會,修士們必須以乞討為生,甚至在乞討之時,也不能接受金錢,聖方濟認為只有赤貧,才能自由。
聖方濟最大的貢獻,在於他寫了一篇祈禱文,以下就是著名的聖方濟和平禱詞。
聖方濟的和平禱詞
(聖法蘭西斯的禱告)

    使我作你(上帝)和平之子,
    在憎恨之處播下你的愛。
    在傷痕之處播下你寬恕,
    在懷疑之處播下信心,
    在絕望之處播下你盼望,
    在幽暗之處播下你光明,
    在憂愁之處播下歡愉。
    
    哦,主啊!使我少為自己求,
    少求受安慰,但求安慰人;
    少求被了解,但求了解人;
    少求愛,但求全心付出愛。
    
    使我作你和平之子,
    在捨去時我們便有所得,
    在赦免時我們便蒙赦免,
    迎接死亡時我們便進入永生。

不知何故,我始終認為這個禱詞的英文版更加美,因此我將這份禱詞的英文版寫在下面:
Make Me an Instrument of Your Peace-St. Francis of Assisi

Lord, make me an instrument of Your peace.
Where there is hatred, let me sow love;
Where there is injury, pardon;
Where there is doubt, faith;
Where there is despair, hope;
Where there is darkness, light;
Where there is sadness, joy.

O Divine Master grant that I may not so much seek
to be consoled as to console;
to be understood as to understand;
to be loved as to love;

For it is in giving that we receive,
it is in pardoning that we are pardoned,
and it is in dying that we are born again to eternal life.

我第一次接觸到聖方濟,是在高中的時候。當時的《生活》雜誌,有一期介紹世界上重要的宗教,當然也介紹了基督教。我記得《生活》雜誌以整頁印了聖方濟的祈禱文,而且說:「如果你想要知道基督教的真義,就該讀這篇祈禱文。」我只有高中英文的程度,查了好多次字典,才弄清楚禱詞的意義,這篇禱詞改變了我的一生,也使我正式領洗,成為天主教徒。
我第二次接觸到聖方濟,是在去年十一月初,即很多人要我下台的時候。我收到一封信,寫信的人是一位社會上極多人鄙視的罪犯,寫信時他的死刑已經定讞,只有一兩天可活,可是他的信上仍然全是安慰我的話,而且他也告訴我,不必再寫信給他,因為他絕對不可能收到的。我讀這封信的時候,立刻想起聖方濟祈禱文的話。

    少求受安慰,但求安慰人;
    少求被了解,但求了解人;
    少求愛,但求全心付出愛。

聖方濟的精神,在這位大家鄙視的人身上展現了出來,他的信,我將一輩子受用不盡,我認為他是一個真正的基督徒。
聖方濟熱愛大自然,尤其熱愛小動物。在歐美的公園裡,常有石頭做成的聖方濟雕像,手上可以放水和食物,讓鳥兒來喝水或覓食。據說,聖方濟臨死之時,請修士們將他抬到一棵大樹下,不僅讓花瓣掉在他的身上,也讓原野裡的小動物來和他道別。
聖方濟卒於公元1224年,爾後被天主教會冊封為聖人。聖方濟去世已經快一千年了,目前的我們恐怕比以前更需要聖方濟這種人來提醒該如何地善待他人。
(本文轉載自暨大電子雜誌第七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