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 66 No. 1 Jan.-Feb. 2024|與受造世界一同更新
【編者案頭】生命中不能承受之「經」? 嚴建基
線上試讀
還記得剛信主讀經時,所感受的驚喜和溫暖嗎?
那時候我們純真地渴慕上帝的話語,與祂親近,體會聖靈的亮光。
可是,隨著聖經知識和屬靈經驗累積,
我們發現讀經並不單純,反而承載生命的弔詭和屬靈的分量,
這反映在本期雜誌的標題:我讀聖經還是聖經讀我?
封面故事
我讀聖經還是聖經讀我?
好消息:讀經很危險!
當「我讀聖經」的時候,
得小心受主觀好惡和經驗影響,錯誤理解經文意思。
當「聖經讀我」的時候,
上帝藉著經文光照我們「來真的」跟隨主,我們卻可能萬般不情願。
本期雜誌透過7位讀經者,
見證這「危險的玩意」,
如何讓我們更喜愛神話語,更喜樂地活出祂的旨意。
【讀經前的信仰觀】讀經者的3個形式指引:開到信仰詮釋學的水深之處 曾慶豹
讀聖經之前,你通常會做什麼準備工夫?
禱告默想?翻閱註釋書?
曾慶豹帶我們回到他初出茅廬的歲月,
分享作為人文學者和基督徒的雙重身分,
如何使他的信仰生活更豐富。
他更把淬煉多年的信仰心得,歸納為「三個準備」,
幫助我們在知性和靈性上做好準備,
研讀上帝的話語。
【讀經前的知識觀】讀經不只「讀」經文:讓社會科學方法帶你走進聖經背後的世界 張楷弦
線上試讀
為什麼聖經那麼難讀懂?
可能是因為聖經的語言、成書年代、所記載的風土文化與我們有很大的距離。
新銳聖經學者張楷弦提出透過「社會科學方法」來讀經,
讓我們不單閱讀上帝的啟示(經文),
更置身經文背後的世界,體會上帝的啟示如何進入人間,
改變當時社會,翻轉祂子民的生活。
藉著進入有血有肉的聖經世界,
我們會更懂得辨識上帝昨日、今日,乃至未來的作為。
【讀經前的服事觀】要帶查經的看這裡:教導聖經的屬靈態度和必勝思維 劉光啟
回顧兩千年教會歷史,讀經從來不是個人的事。
基督徒在信仰群體中的講道、主日學、小組查經等場合,
透過牧者、輔導、小組長等教導聖經的人,
增加對聖經的認識。
因此,我們都有可能成為廣義的「聖經教師」。
資深牧者和神學院老師劉光啟以三十多年的經驗現身說法,
分享教導聖經時應有的態度以及有效的思維。
【為自己而讀經】給沒有讀經習慣的你:眼、耳、心的感官讀經法 劉加恩 受訪 ╱編輯室 採訪整理
為什麼聖經的上下文那麼重要?
為什麼很多牧者認為紙本聖經勝於電子聖經?
從零開始建立讀經習慣的祕訣是什麼?
新一代牧者學人劉加恩用最動人的故事、最坦率的語言,
分享一套解經框架(用眼睛來讀上下文)、日常應用(用耳朵來聽經文)、牧養關懷(用心為教會而讀經)三方面兼善的感官讀經法,
幫助我們重新愛上聖經。
【為學生而讀經】當青春遇上聖經:帶學生歸納法查經的心得 陳文弘
《校園》雜誌與校園福音團契互為夥伴,
在過去六十六年一起耕耘學生福音事工。
本期雜誌邀請校園福音團契的陳文弘傳道撰文。
他透過多年研習和教導學生歸納法查經的經驗,
向我們分享歸納法查經的特色和實作步驟。
【為社會而讀經①】關注邊緣人的讀經行動學 邱凱莉
「跟別人一起讀經很重要。
身邊有查經夥伴可以挑戰自己習慣的視角,
願意提出困難的問題質問自己的信仰,是非常重要的。
我認為查經好像運動一樣,
自己在家裡讀經會偷懶,
或者缺乏動力。
但是,身邊有信仰夥伴,
就好像運動的時候有同伴一起,
艱辛的訓練也會容易許多了。」
編輯室採訪邱凱莉老師,
從聖經詮釋學角度和讀經生活的日常經驗,
分享如何與神同行、活出聖經。
【為社會而讀經②】不與世界為敵的讀經藝術:用聖經修補社會撕裂 毛樂祈
線上試讀
一些基督徒認為自己與非基督徒之間有一條無形的界線:
我們以上帝國為念,他們則被俗務纏繞;
我們積存財寶於天,他們則追求必朽的瑪門。
隨著基督徒愈加「虔誠」、社會愈加世俗化,
這條無形的界線逐漸成為敵我分明的鴻溝。
這也許解釋為什麼領人信主愈來愈困難。
毛樂祈介紹《聖經的批判理論》(Biblical Critical Theory,暫譯),
分享「不與世界為敵」的讀經藝術,
鼓勵我們以和好的態度讀經,
進而活出和好的見證。
【編輯室監聽中】《校園》消失了性別界限嗎? 編輯室
二○二三年九、十月號〈新男性情感革命〉出版以來,
一些讀者不約而同地指出其中一篇封面故事文章「以世俗學術批判信仰」、「性別觀點不符聖經」,
更以此懷疑《校園》是否「背離二○一七年出版《消失的性別界限》時的立場」。
我們有怎樣的回應?
時事╱觀點
【我見我思】門徒導向的聖經共讀:顛覆你對聖經閱讀的理解 莊信德
你出席歐洲頂級行程的行前說明,
聆聽資深導遊精采的旅程規畫,
最終卻沒有出團,
因為當燈光打開,原來一切只是旅行社舉辦的VR虛擬實境。
你願意參加這旅行團嗎?
究竟什麼才是真正的聖地旅遊?
參加耶路撒冷旅行社,
還是報名錫安旅行社、加利利旅行社⋯⋯
如果我們沒有真正地踏上聖地,
一切有關聖地知識的綜合依然不等於聖地的現場。
這篇文章獻給真正想要上路的你!
【講座報導】對中共強硬的藍,對中華民國寬容的綠:政治與信仰座談會報導 編輯室
二○二三年十一月十九日,
《校園》雜誌首次與《新使者》雜誌、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濟南教會「神學禮拜日」共同舉辦
「2024怎樣選?民主社會中的基督教會〔座談會〕」,
邀請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的許家馨研究員,
以及李登輝基金會執行長、淡江大學歷史學系兼任助理教授鄭睦群老師擔任講員,
探討在這個關鍵的時刻,
如何從信仰思考,
基督徒在民主政治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Open講時事】後疫情與科技蓬勃的時代下,教會之危與機 黃樂祈
「我們應該繼續線上聚會嗎?」
二○二二年二月,《紐約時報》的觀點版曾經出現過以上討論,
原委是讓讀者回應一位北美聖公會(ACNA)牧師所撰寫的文章〈為什麼教會應該暫停線上聚會〉(Why Churches Should Drop Their Online Services)。
一年多過後,全球疫情已過,
昔日各地的人流管控政策已告絕跡,
但教會對於線上聚會的角色與功能,
並沒有隨著疫情的結束而止息。
後疫情年代,
數位神學(digital theology)難免成為教會必須正視的顯學之一。
【北美筆記】宗教、種族、恐怖主義 王凡
任何以「上帝」、「大義」,
甚至「為義受逼迫」之名發起有形無形的戰爭與對抗,
我們都應該小心謹慎以對,
因為這些名義會遮蔽我們的雙眼,
使我們看不見任何一方的邪惡與弱小:
將我們的敵人妖魔化,
也將我們自己受害者化。
【CT觀點】好的讀經工具,壞的讀經方式 胡梅爾 著 ╱思慕 譯 ╱Yiting Tsai 校
【CT觀點】國際禱告殿創辦人畢邁可面臨性侵指控 Kate Shellnutt 著 ╱Yiting Tsai 譯
影像╱文化
【群學龐思】經典的拼裝與詮釋 陳宗文
創意或惡搞?這是個問題!
拼裝經常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
打破經典與流行界線,
帶給我們許多創意和發想。
然而我們的信仰,
是否也如同拼裝一樣,
按著生活上的需要,
憑己意將經典取來,
拼裝成我們期望的樣子?
陳宗文盼望我們的信仰,
和我們所行的能互相滲透,
直到無法被解析何為表面的行動,
何為深沉的信仰。
【CT觀點】亞當的孤獨並非因為他「單身」 丹妮爾.崔威克 著 ╱Yiting Tsai 譯
線上試讀
聖經╱靈修
【河馬說書堂】電磁學之父——馬克士威爾的故事(一):莊園的童年與孤獨的孩子 張文亮
如果我能看得更遠,那不是因為站在牛頓的肩膀上,而是站在馬克士威爾的肩膀上。
在科學界,能夠改變世界的只有馬克士威爾的電磁學公式。
—德國物理學家,相對論的提出者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1955)
牛頓之後,科學界最重要的物理數學家,是馬克士威爾。他由土星環的研究,開展氣體動力論,指出土星環的存在,就是氣體動力論的實證。他將物理與天文連接,成了近代天文物理的重大發現。
—英國數學物理學家,量子力學大師金斯
(James Jeans,1877∼1946)
【尷尬少年遊】故事逆襲者——史賓尼利 黃瑞怡
做對了,失敗也是一種成就。
—史賓尼利,二○一九年蓋茲堡學院畢業致詞
對辛可夫來說,黑不只有一種,而有許多種。衣櫥裡有黑,床底下有黑,還有他永遠抓不到的抽屜裡的黑。無論他開抽屜的速度有多快,光都比他更快。跟大多數孩子不同,辛可夫並不怕黑。他裡頭似乎帶著自己的陽光—他是一個陽光瓶子—即使當他躲在黑漆漆的壁櫥裡。
—史賓尼利,《贏家》
【寶貝之愛】以潔的見證:聆聽聖經聲音的姊妹! 明明
【讀書趣】新書上架 金子煥 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