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食堂

「亞洲的地獄與幽魂展」議題提醒與反思

/I-chun Jiang

最近台南美術館的「亞洲的地獄與幽魂展」引起許多人的關注與討論,基督徒該怎麼看待這個展覽?校園雜誌在2015年刊登過一篇特稿〈宣教學的混雜:泛靈論的新範式〉,作者是Robert J. Priest、Thomas Campbell和Bradford A. Mullen三位學者,討論幾項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由彼得魏格納(C. Peter Wagner)等幾位學者所倡導的,跟「屬靈爭戰」、「魔鬼」有關的「新教義」。

彼得魏格納主張,人非常有可能透過「物體的接觸」、「他人的咒詛」、「家族的遺傳」、「地理位置」,而受到鬼魔的攻擊,因為鬼魔的危險影響,是可以藉著與特定物體的接觸、言語、血統或是區域來傳遞。如果基督徒接納魏格納的思路,就可能會把這次的「亞洲的地獄與幽魂展」視為一種對個人、乃至國家社會的威脅,因為魔鬼撒旦的勢力,好像可以透過展覽傳遞到個人的身上,造成對人、乃至區域的不良影響。所以,我們應該抵擋、綑綁、清除這些邪惡的屬靈勢力。

但Priest等三位學者,對此種鬼魔勢力的威脅,提出幾個面向的挑戰,給予基督徒一些提醒與反思。

首先,是這樣鬼魔影響的觀點所造成的擔憂,可能會 影響人際之間不必要的隔閡。在宣教工場,可能就是對於當地信徒所贈與的禮物多所顧忌,成為友誼與牧養關係中的阻礙,也把焦點從「改變生命的福音」,轉而對於「鬼魔影響的顧慮」;本次展覽的相關討論中,部分信徒對展覽的反彈,也演變成為教會與社會的衝突,甚至是對立。但其實這個議題,可能並不是基督信仰的核心,也並不彰顯「福音」是神的大能,能救一切相信的人。

第二,造成信徒在靈性上的不安。好像不管信徒本身的信仰成熟、靈性狀態,或與神的關係如何,都可能受到鬼魔的攻擊。但回歸聖經的討論,信徒應該謹防撒旦在「教義、道德和靈性」方面的影響。當信徒把焦點放在特定語言、物件、人、地點的物理接觸和符號連接,可能既沒有足夠的聖經討論,也使人陷入難解的焦慮與不安之中。基督徒也許不需要對於本次展覽帶著擔憂與顧慮,而是心懷這世界所不能給的平安,繼續見證從死裡復活的基督,是勝過罪惡、死亡與魔鬼的權勢。

第三,具體影響了宣教學方法論。這類教義影響我們在宣教領域中「投注精力」及「分配資源」的方式。過去進入宣教工場,宣教士要花許多心力與時間學習語言、認識文化;若我們認為「區域邪靈(territorial spirits)」是影響宣教的關鍵,我們就會把人力消耗用在行軍禱告、捆綁邪靈,但語言與文化的隔閡可能依舊存在,寶貴的宣教資源會投入在非建立於現實與聖經的立論,對於宣教事工的幫助,往往也有待商榷。當我們反對此次展覽,是不是也失去了在亞洲與台灣處境中,了解從過去到現代,人們的「死亡焦慮」是怎麼呈現,也難以進一步思考在我們文化中,對於生與死的社會建構是什麼,從而在福音的事工中進行解構與回應。

Priest等學者繼續梳理這類靈界教義的知識論來源,他們也發現這些對於鬼魔勢力的討論,往往是不經檢視與批判,也未回到整全的聖經研究,就輕易地拼湊而得。可能來自不知真假的訪問鬼魔,或是其他泛靈信仰、精靈崇拜或宗教的觀點,也常常採用當地的奇聞軼事;或者是某些宣稱「好像有用」的個別經歷;同時,個人對邪靈力量的感應,也會被誇大解讀,認為某些人可能擁有偵測的內在能力,但其實當人進入陌生的異文化,本來就會帶來不同程度的緊張與焦慮,把這樣的感受訴諸鬼魔,也缺乏聖經的基礎與討論。

最後,學者們以保羅在哥林多前書的討論作為總結來回應強調魔鬼的宣教學,非常值得信徒思考:

(一)保羅認為,從偶像崇拜轉向基督信仰的人對靈界有所誤解,故稱他們為「軟弱的弟兄」。彼得魏格納等宣教學者卻主張,這些歸信者先前的靈界觀念是真實的。
(二)保羅否認獻給偶像的祭品會導致危害,即便食用也無妨。那些宣教學者卻主張接觸某些物件會受到邪靈侵襲。
(三)保羅以正統教義否定他們對靈界的信仰,但強調魔鬼的學者卻倡導軟弱弟兄的觀點。
(四)保羅認知到,關於靈界的文化信念會影響人們的屬靈健康,但那些信念並不是實存的真實反映。但這些強調魔鬼的學者卻將文化的社會建構等同於事實,認為拒絕靈界的信仰會致使宣教無效, 而擁抱這些信念就會帶來有效的宣教,教會也會巨幅增長。

我們應該要做的,不是將異教或泛靈論的信仰整合到教義中,而是在保留正確教義的同時, 深入理解不同文化/宗教的內涵,發展出敏銳於此的教牧和宣教學實踐。因此,當我們回到聖經,從舊約先知到使徒保羅,還是一再傳揚上帝統管萬有的權能,以代替其他的信仰對象。

所以真的不需要誇大魔鬼的影響,就如同以賽亞所言:「我必不將我的榮耀歸給假神,也不將我的稱讚歸給雕刻的偶像。」面對各樣的展覽,都不需要讓恐懼成為我們的主宰,因為那位我們從死裡復活的主說:「我留下平安給你們,我將我的平安賜給你們。我所賜的不像世人所賜的,你們心裡不要憂愁,也不要膽怯。」

(讀〈宣教學的混雜:泛靈論的新範式〉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