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食堂

深入聖經,需要上下文脈絡
——《21世紀新約背景主題辭典》導讀

/謝樂知(中華福音神學院新約副教授)

新約研究中有句話是這麼說的:a text without a context is a pretext for a prooftext,意思是文字一旦失了脈絡,則文字可以有各式不同的解讀和詮釋。以「局」字為例,若無上下文,局可以是店號(書局),情勢(戰局),聚會(飯局),結構(布局),圈套(騙局),或量詞(一局球賽)。「局」一旦有了上下文,字義就會受上下文約束而收斂,例如「小明這局下的不好」,「局」在這句中就不太可能是指書局或飯局,但仍有可能是指戰局、布局或騙局。隨上下文愈加豐富,我們便能愈加精確掌握個別字詞的意義。

聖經經文亦是如此,隨著我們對上下脈絡愈加理解,我們便愈能清楚掌握和明白聖經所要傳達的意義。為此,理解聖經與理解聖經的脈絡是相輔相成的。這裡所謂的脈絡指的不僅只是文字脈絡,也包含文化脈絡,政治脈絡和宗教脈絡。

一、文字脈絡:不同文體,需要不同的解讀方式
首先第一個層次是文字,文字涉及聖經書寫的方式、聖經抄本,學者如何由抄本建構出可靠的聖經經文,以及新約聖經使用的語言文字等不同面向。新約聖經使用的文字主要是希臘文,但也包括一些亞蘭文和拉丁文。本書有許多條目與文字有關,如經文鑑別學及各個不同的抄本簡介。

文字之上有寫作的風格和手法。本書提到的寫作手法包括:AFFLICTION LISTS,〈苦難清單〉、DIATRIBE,〈對話教授法/對談式論文〉VICE AND VIRTUE LISTS〈惡行與美德清單〉等。文類是另一個非常重要的脈絡。字有構字的法則(如六書),句有句法(如中文文法),章也有章法。文類即是章法。以「中文詩」為例,詩的章法包括押韻、平仄、對仗、意象等元素,這和我們對「論文」的期待和要求完全不同,論文看重的是詞語的精確性,資料的正確性,以及推論的合理性。不同文類要求的是完全不同的東西,我們若以詩的眼光去讀論文,不單無法欣賞,甚至無法讀懂。因此,理解文章首先必須理解文章所屬的文類。本書介紹了聖經中常見的許多文類,包括傳記(福音書),書信(保羅書信及大公書信),修辭文體(保羅書信),啟示文學(啟示錄)等。每一種文類都有其「法則」,要求讀者在閱讀不同文類時戴上不同的眼鏡,採取不同的視角。

最後,新約不僅只是各自獨立的書卷而已,同時還是一本按次序編撰而成的正典。新約以福音為起點,先介紹耶穌是誰並講述耶穌的死與復活,二者構成了福音的基本內容:「耶穌復活了!」之後再有兩套書信(保羅書信和大公書信)教導我們如何將福音的真理應用在生活之中,最後則有啟示錄作為全書的高點和結語。使徒行傳居間扮演承先啟後的角色,說明門徒如何延續基督的工作,並引介新約後半部的重要人物(保羅、雅各、彼得、約翰)、事件(猶太人與外邦人的合一)、場景(保羅三次佈道旅程)。書卷一旦納入正典,書中的文字會因正典的上下文而有不同的意義,例如,啟示錄最後的章節不單是啟示錄最後的結語,亦是聖經正典最後的結語。

二、文化脈絡:從榮辱文化,了解十架如何帶來救恩
文化是另一個非常重要的背景脈絡。新約的文化背景以地中海文化和希臘化文化為主體,重要的文化理念包括榮辱、潔與不潔、友誼、城邦與家庭等。

古代社會不同於現代社會,現代社會強調「各人做事各人擔」、「做自己」等價值觀;相對於現代社會的「內捲」,古代社會追求的是「外推」,他們看重的是「青史留名」、「光宗耀祖」、「貢獻社稷」和「保家衛國」等。現代人重視自我,要求個人不在乎別人的眼光和評價;古人恰與此相反,他們重視別人的評價和好惡。榮就是眾人看為美的事,辱就是眾人以為惡的事。為此,榮辱多具有公開展演的性質,榮耀就是要得人的稱讚,坐上位,穿華美的衣服,戴冠冕;羞辱則包括公開的辱罵和公開的刑罰(如鞭刑、石刑和十架等),與當代社會的刑罰截然不同(例如,當代的死刑都是不公開的)。十架是最為羞辱的一種刑罰,十架豎立在交通繁忙的要道上,受刑人高掛其上,赤身露體,緩慢且痛苦地死去。然而,初代信徒不以十架為恥,反倒以之為榮,因十架帶來救贖,使人不再虧缺上帝的榮耀,反能將身心獻上,口唱心和地榮耀上帝。救恩可說是羞辱轉為榮耀的過程,顯見榮辱的重要性。

三、政治脈絡:耶穌「作王」,其實有政治上的意義
經文的第三個重要脈絡是政治脈絡。羅馬是當時的統治者,羅馬的治理雖不像現代國家一樣深入到生活的各個角落,但羅馬透過皇帝崇拜,仍舊有效地維持了統治的合法性。羅馬的皇帝崇拜稱君王為救主、神的兒子、施恩者、和平的締造者、德性的化身、福音的起頭、更新萬有的君王等。新約作者常用相同的語彙稱呼耶穌(參羅一1~5),提醒信徒唯有基督才是信徒忠心效法的對象。啟示錄中,羅馬帝國的背景更顯重要,當時羅馬不斷透過經濟的誘惑和暴力的脅迫,推動帝王崇拜。啟示錄將這些的誘惑和暴力描述為獸(啟十三)和淫婦(啟十七)。

四、信仰脈絡:非正典著作也是研經的重要工具
最後要提到的是信仰的脈絡。對新約而言,猶太信仰是最重要的信仰脈絡。南國亡於巴比倫之後,猶太信仰進入第二聖殿時期,此時的猶太人不再享有共通的文化語言、政治體制、生活經驗,因此逐漸邁向多元的猶太信仰。西元前三百年的希臘化運動,進一步激化了猶太信仰的多樣性。以一世紀的耶路撒冷為例,其中就包括了保守的撒都該人、改革的法利賽人、革命的奮銳黨人,除此之外,還有遠離聖城的死海群體,以及與希臘文化相親的斐羅等人。新約聖經同樣也反映了猶太信仰的多樣性,其中包括以外邦群體為主的保羅書信、以猶太群體為背景的雅各書,以及強調二元論、與死海古卷相仿的約翰著作。

第二聖殿時期的猶太信仰留下了許多著作,包括次經、偽經、死海古卷、約瑟夫和斐羅等人的著作,其中次經和偽經尤為重要,新約作者不單知道這些著作,研讀這些著作,而且還引用這些著作,例如,羅馬書第一、二章的內容與《所羅門智訓》多有相似之處。猶大書和彼得後書則多次引用《以諾一書》。死海古卷亦是理解新約的重要參考文獻,新約雖未直接引用死海古卷,但兩者有許多相似之處,同樣都經常引用詩篇、申命記、以賽亞書,強調信心的重要性,期待彌賽亞到來,看重群體生活,要求入會者接受洗禮,會中成員皆稱光明之子,等候盼望上帝在「最終大戰」中全然得勝。約瑟夫和斐羅的著作則為新約提供了珍貴的史料,大大豐富了我們對新約歷史文化背景的認識。

結論:背景脈絡為傳福音帶來的幫助
耶穌死時,十架上的告示寫著說:「猶太人的王拿撒勒人耶穌」,這告示用三種不同的語言寫成,包括希伯來文、拉丁文、希臘文。這告示表明上帝的福音──耶穌十架得勝的好消息──未曾脫離在地的文字、希伯來的信仰、羅馬的帝國,以及希臘化的文化,因此,要認識上帝的福音,我們必須認識上帝藉以傳遞福音的歷史文化背景。然而,理解背景不僅只是為了認識福音而己,也是希望可以藉此更有效地傳揚上帝的恩典。例如,當我們知道希臘人重視友誼,而且聖經常以友誼描述神與人的關係時,我們便可以進一步思考,華人看重何種人倫?是否可以用華人看重的人倫關係去重述聖經中的神人關係?倘若友誼是我們所看重的,那麼,華人文化中有哪些友誼的概念和語彙是我們可以用來描述神人關係的?了解過去的文化,不是要局限於過去的文化,而是希望可以藉由了解文化的差異,更好地轉譯聖經的語言,以致我們可以更有效地傳遞上帝的恩言,不再拘泥於字句,而是能夠聽見上帝活潑和豐富的真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