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食堂

《每個孩子都是神學家》作者中文版序言

/路恩哲(《每個孩子都是神學家》作者)/楊芳嬋譯

在美國,拍攝電影前傳帶來很大的商機,我想這大概是受九○年代那些拍得不怎麼樣的《星際大戰》三部曲的影響。不過,在那之後的好萊塢電影就好得好多了。

出版社邀我為本書寫篇中文版序言,起初我幻想能為各位寫一篇信息完整的前傳。但我很快就發現,我既沒有篇幅、也沒有戲劇化的故事可以告訴各位。儘管如此,當這本書有機會來到亞洲的青少年工作圈,我發現自己的確有值得一談的故事;這會讓你們對於我與丁康黛一開始寫作本書時的想法,有更清楚的景象。這景象在本書剛以英文出版時,還沒有如此清晰。

與丁康黛在普林斯頓神學院初次見面時,我剛從洛杉磯搬到紐澤西。搬家的前幾年,我曾是某個大型長老教會裡的青少年服事團隊成員。我的工作是服事從鄰近地區來到教會的小孩,但他們的父母親並非基督徒;其中許多年輕人從未來過教會。大部分的孩子都有混黑幫的兄弟姊妹,即便來到教會,他們當中有些人仍在販毒。那幾年並不容易,但我學到很多;主要是我學會問神學性的問題。我的第一本書,《再思關係性青年事工》(Revisiting Relational Youth Ministry,暫譯),就是從這些經驗而來,是我對於何謂與青少年建立關係的思考(過程)。

但這經歷讓人心力交瘁。神雖使用這段期間讓我成長,過程卻令人難以招架。我需要喘口氣。我離開教會,並清楚聽到神呼召我投入神學研究。我知道這意味著更多的學習。於是我申請普林斯頓神學院及其他學校。等候結果的期間,我加入一個華語工作機構,它的主要服務對象是洛杉磯郡的亞裔青少年。這個單位正要開始一個新的計畫,輔導員要進入公立學校,輔導來自各種背景的高關懷青少年。我得到這份工作,成為該單位第一位白人。

我親身服事這些來自不同背景的青少年:拉丁裔、非裔、美裔與亞裔,但我的主管與同事都是亞洲人。因為與他們共事,我得以從過去令人心力交瘁的服事中,得到安息。但他們給予我的不只是安息與支持;寫作本書的念頭,就是在與他們共事的過程中萌生。我們會討論與青少年相處的經驗,一起思考他們所面對的議題、何時需要介入,以及他們的問題。愈多討論,我就更加明白,他們所面對的重大議題,其實是神學性的,雖然其他同事並不這麼看。充斥在青少年當中的各樣議題,其實都跟「神是否同在」有關。清楚地說,雖然青少年似乎不是直接問有關贖罪、神的形象,或罪的本質之類的問題,但這些神學議題卻存在、且深植在他們的經驗中。與亞洲青少年中心的人共事,我發現,若要真正地服事青少年,我必須擁抱這些深植在他們經驗中的神學問題。我從小處開始著手。這是個非基督教的非營利組織,傳福音並不是他們的任務。即便如此,神、原諒、和好,以及醫治等神學問題,仍存在其中。

到普林斯頓神學院後,我決定以幫助青少年工作者從神學的角度來思考青少年事工為己任。這未必是指如何教青少年神學,好讓他們明白教會的神學傳統。(雖然就其本身而言,我認為這很重要)。更關鍵的是幫助青少年牧者、教會牧者與家長意識到,透過他們的傾聽、關懷與陪伴,青少年就能體會活著的基督與他們同在。

我在亞洲青少年中心的服事雖已結束,但心中的感動仍未消失。於是,認識康黛幾年後,我們合寫這本書,目的是幫助青少年工作者明白,他們在事工中所要做的,乃是傳遞「神的同在」。耶穌基督正在運行,而且透過我們服事的行動、關懷青少年的行動(就像我在亞洲青少年中心所學到的),耶穌基督與我們同在。

本書六年前在美國發行之後,我們看到許多青少年工作者都主動參與神學轉向的行列。他們提到,相較於安排各種節目,以查驗神行動的角度來思考事工,不只幫助這些青少年工作者持續服事,甚至讓他們持守信仰。隨著這本書在亞洲發行,我們希望更多人加入神學轉向的行列,明白青少年事工的第一步不是問「什麼做法有效?」「怎麼做才會讓青少年來(教會)?」甚至是問「如何使青少年團契增長?」而是要去問,「耶穌基督在哪兒?」以及「我們在事工中所做的,如何忠於耶穌基督在青少年生命當中的同在之處?」我們希望這本書能拓展你的眼界,更重要的是,能感動你的心。

2017年校園年度講座

學生事工的大未來——
青少年事工再升級!

講員:路恩哲
台北場:11/9~11 台北懷恩堂
高雄場:11/12~13 高雄七賢路禮拜堂
更多詳情
新書簡介
每個孩子都是神學家

《每個孩子都是神學家》

作者:路恩哲、丁康黛
譯者:鄭淳怡
書系:Open書系
頁數:384頁
定價:440元加入購物車
線上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