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食堂
 

新書簡介

聖經信息《歷代志上下:王冠的重量》

聖經信息《歷代志上下:王冠的重量》

作者:威爾克
譯者:張玉如
書系:聖經信息系列
頁數:416頁
定價:520元
79折特價:411加入購物車
聖經信息《列王紀上下》+《歷代志上下》雙書合購68折特價:799加入購物車
按此試讀
優惠期限
2015年10月31日截止

希伯來聖經的最後一卷書-如何看待歷代志/威爾克(Michael Wilcock)

第一印象有可能誤導我們,歷代志給人的印象通常是這樣。可是,如果我們更仔細思考一下,這些印象也許就顯示這卷書的真正內涵了。

1、平原中的枯骨

前一陣子,一位老友聽說我在寫這本聖經信息,就說,我選的主題乾得不能再乾了,還說我的書名應該叫「這些骨頭活得成嗎?」!尤其歷代志上衝著我們而來的一長串人名,即便最熱心的讀者,一讀之下,熱忱也要減弱了。有些人名甚至重複,彷彿說一次還不夠。描述聖殿及其敬拜的篇幅冗長,這年頭當然只有古物研究家才感興趣。總算要說故事了,卻特別忽略北國以色列的事件(那裡很多好戲上演),甚至連南國大衛一系諸王五花八門的惡事也收拾得乾乾淨淨。此外,不管怎麼說,那整個世界早就死了。

然而,我們也該記住,對歷代志的第一批讀者而言,那個世界也同樣死了。這卷書(我們的聖經裡分為上下兩卷,但原本是一卷)大概是公元前四世紀出版的,我們對於作者一無所知,只能從他的著作推論而得,方便起見,就稱他為「歷代志作者」好了。不過他寫給誰,我們多少知道一些;他們是波斯帝國的臣民,是公元前六世紀被逐出猶大的以色列人,後來重返故鄉的子孫。歷代志書上的每件事,對他們而言,實為已逝年代的一部分,他故事所屬的世界,因被擄時期這道鴻溝,而和他們的世界隔絕,而且到了寫這卷書的時候,那些故事裡的人都是枯乾的骸骨了──枯乾的程度,其最初的讀者感覺和我們一樣。

可是歷代志的作者會說,以西結預言中那幅重要圖畫,也就是平原中的枯乾骸骨,應該以另一種方式來解讀。需要生命氣息的正是他當年的讀者,而他從過去所得到的信息,則可以把它帶給他們。

2、替代歷史

乍看之下,我們發現歷代志好像是把撒母耳記和列王紀再說一遍,卻又不只是單純複述而已,其實兩部歷史的差異相當大。套句戈丁葛(Goldingay)所說的話,歷代志作者以空前遼闊的視界來撰寫歷史,追溯到人類的起源;談到和撒母耳記、列王紀同樣的範圍時,他用那幾卷書作為資料來源,可是手法極為自由,增添的史料和省略的一樣多。

不過,這卷受到忽略的書,配得恢復更好的名聲。它不只是一本替代歷史,還是一篇講章,它的目標是在神和祂子民之間培養一份正確的關係。它在以色列的記錄中,看見「失敗與審判,恩典與復興……這偉大全面的模式」,又以犀利的眼光,看出該國歷史中,哪些事件能強調這模式,先作選擇,然後傳講。

3、通俗的道德劇

歷史以歷代志這樣的方式呈現,幾乎可稱為一齣「道德劇」了。它極富戲劇性(沒錯,一旦你讀完沉悶的家譜以後,歷代志裡是有戲劇的),有最可惡的壞蛋,和堪稱美德典範的英雄。戲裡盡是花俏的動作,又濃又黑的眉毛,和誇張的表演;非等到惡被打垮、善已得勝,布幕才可以放下來。

不用說,這是一幅漫畫,戲說歷代志作者所要傳講的事。他的神,是一位公義得無可通融的神。另一方面,神的恩典也不可能止息;那也是無法改變的。以色列的君王統治就說明了這點。在北方,世襲原則從未連續傳過五代以上;王冠和權杖是給有能力奪取的人。在南方,世襲原則幾乎延續不斷;王冠和權杖是給神所賦予的人──大衛及其後裔作王,不是藉由他們的功德,乃是藉由神的恩典。除了這點以外,歷代志作者還用許多例子讓我們看見,神的hesed,祂恆久的憐憫與堅定的愛,是何等地永不止息。連那些沉悶的名單,也都是為了把各世代結合起來,進入守約之神那一項恩典的計畫裡。

總而言之,「原則」是歷代志作者的主題。他發現它們在歷史中運作,於是選用不容誤解、黑白分明的例證,把它們應用到他自己的時代。「他的目的是向同時代的人提出過去的歷史,作為借鏡。」他對自己時代的人述說,也同樣對我們述說。

4、說捏造的故事

歷代志作者重寫撒母耳記和列王紀的故事,當然有所增添和變更,也當然因此而增強效果。有人提出這樣的看法,比方說,歷代志在描述一個過往時代的事件時,也許會用他自己那時代相應的說法和金額(「他是我們所稱呼的總司令」;「他們所支付的相當於一百萬英鎊」)。可是,說「歷代志作者為他的論題穿上現代服裝」是一回事,說「他對客觀事實比較不感興趣,反倒喜歡在有必要時以杜撰來製造效果」,卻是另一回事。

事實上,在撰寫歷史或任何別樣事,都沒有所謂不帶偏見的研究,不具前提的方法,客觀追尋「事實」,卻不選用某些資料而拒絕其他資料。簡單地說,有所謂「開放的心胸」。當然歷代志作者這裡增添,那裡省略,強調這個,淡化那個;他的寫作有選擇性,與現代「客觀」歷史學者的作法完全相同。現代歷史學者追求事實和精確,歷代志作者的作法也完全相同。歷代志作者不需要捏造故事才能造就人,他讓事實說話──有些事實比其他事實說得更清楚──然後把它們所說的告訴我們;造就人的是「發生過的事」。

5、聖經最後一卷書

若是持有不正確觀點,初讀歷代志的人可能會視它為平原中的枯骨、虛構的歷史、通俗的道德劇,或者說捏造的故事,卻不可能視它為聖經的最後一卷書!除非他讀的是希伯來文,才會發現它位於最後,是希伯來文聖經正典的完結篇。

至於它為何處在那個位置,眾說紛紜,但在那裡似乎頗為恰當。

歷代志作者選用資料的方式,我們剛才考量過了,和最後一卷福音書的作者並無二致。約翰福音省思基督在世上生活的點點滴滴,作出新的選擇,重新教導舊有的基要真理。

同樣地,歷代志作者也扼要說明這類真理,教導的都是能在聖經別處找到的內容,然而卻以他特有的生動、對比和戲劇感來教導,這樣的方式一定讓人想起新約最後一卷書。

正如約翰福音和啟示錄一樣,歷代志也說,「這就是真相。這就是向來有,將來也一定會有的情形」,而為聖經一整個大段落作總結。我們的作者為我們記下的人名多到數不清,他們不是枯乾的骸骨,而是隸屬於永生神的一支大軍。他們是真實的,藉由他們與我們共享的連續性和團結一致,他們也使真理向我們真實起來,而這真理是神每一世代的子民應該活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