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特報

◆ 分享福音,從自己練習說故事開始――《發現聖經故事的力量》講座後感

/林俊宇(校園書房出版社行銷企劃)

盧慈莉

還記得大學剛信主時,每當和同學談話論及宗教,他們對基督信仰提出一些問題,總會讓我覺得是傳福音的好機會,一定要盡量讓他們了解信仰的真義;但往往因為過於迫切又能力有限,三言兩語的談話解釋得不清不楚,導致常常演變成在爭辯真理,最後場面尷尬不歡而散。對我來說那是十分挫折的經驗,也常在想是不是能夠有更好的方式,重新介紹這個寶貴的信仰給同學。

說聖經故事的「初嘗試」

去年12月,有幸讀到《發現聖經故事的力量》的初稿,書中作者盧慈莉提到,透過分享聖經裡的故事,其實會讓非基督徒自己對聖經內容產生興趣,我們不需要單方面、強迫性地去證明上帝或真理。這似乎正好為自己的困擾提供了解決之道,於是躍躍欲試。那時候剛好有和另一群大學同學的聚餐,他們很驚訝我現在成為基督徒,也對基督教和聖經故事很感興趣,問了很多問題,我想著擇期不如撞日,這似乎正是嘗試故事佈道法的好時機,於是看著手機裡的聖經經節,從創世紀第一章開始講起。

一開始原本很順利,沒想到講到第二天的創造時,同學就說:「我比較想要知道亞當夏娃的故事耶。」當時我心裡覺得,應該先知道上帝創造世界的故事,再聽上帝創造人的故事比較好吧?所以就說:「好!講完這段就是(亞當夏娃)了。」依然按著次序一節一節的說。但這樣不停講下去的結果,就是講到創造第六天的時候,他們已經失去專注力,開始問其他的問題。故事被中斷,話題也就這樣被拉走,聚餐結束前,我也沒有機會講到亞當夏娃的故事。

雖然比起過去大學時演變成爭鋒相對的失敗經驗好上很多,加上那天同學們很熱情、好奇、很感興趣地問信仰上的問題,但對於為什麼他們對我說的聖經故事不感興趣,一直想不通,也有些遺憾自己沒能把故事講完。

有故事,還要有說故事的方法

直到後來有了這次系列培訓會,經過慈莉一個步驟一個步驟地提示、演練,我才發現許多自己說聖經故事時沒注意到的事。有很多提醒、原則,聽起來雖然是技巧,但其實都跟如何「幫助聽故事的人自然輕鬆的聽懂故事」有關。例如慈莉提到聖經版本的問題,作為聖經故事/信息的傳遞者,她建議我們不要將太多個人的詮釋帶進說故事的過程中,一開始的練習就要忠於聖經的文本,只說聖經裡原本就有提到的。練習講故事時,最好使用比較白話文版本的聖經,因為太文言字詞優美的文字,對完全沒有接觸過信仰和聖經的一般人來說,很難理解,而作為要將大家帶進聖經故事的引導者,應該要站在聆聽者的需要去決定自己講故事的方式,甚至是選擇的故事段落,以及使用的文本。

在培訓會的訓練過程中,「聽」和「講」的練習,也多於我們習慣倚賴對於文字的「讀」。慈莉帶領大家先專心聆聽一次經文段落,接著嘗試自己說一次,這時通常會發現,自己對於以為已經很熟悉的經文和故事內容,其實只有選擇性的記憶,許多細節和轉折記得並不完全。接著透過第二次的聆聽,重新思索、記憶故事,再第二次的練習,不管對著牆壁、對著別人,或是藉由手勢幫助,在反覆的聆聽、演練中,讓自己對故事本身,以及「說故事」都越來越熟悉,這樣確實的下苦功夫練習是不能偷懶的。慈莉提醒,每一個故事要說到熟練,至少都需要練習超過20次,並且要時時常常的講,就算是她自己已經講了十幾年的故事,感覺應該早就駕輕就熟,但直到今天,她還是每天分出固定的時間,督促自己至少練習講兩個故事。

這些實用的原則和方法,例如為什麼這個時間點要使用這樣的方式,可能會遇到什麼樣的問題,應該要注意這些事情的原因等等,透過課程中實際的訓練及嘗試,都變得更加立體。(慈莉在書中附錄也有特別提到:我們為自己講故事的風格貼上什麼標籤都不要緊,重點在於問自己:是否忠於聖經?是否以基督為中心?是否容易讓人複製,或者太過複雜?

練習、默想、分享

在每一場培訓會的結束,慈莉總是會特別提醒叮嚀大家,記得今天、這個禮拜,就開始「開口說」!不論是在路上碰到的陌生人,或者是自己身邊最親近的朋友、家人,一定要實際地開始跟他們說出聖經故事,如此上帝的道與聖靈的工作才會真正開始流動。練習說故事,而不只是聽故事,是一個新的挑戰,我們會發現說故事並不如自己想像中那麼容易(或許這也跟我們常常因為熟悉而小看聖經一樣),需要不斷練習才能說的流暢,但就好像帶查經小組、團契或讀書會一樣,預備故事需要付出很多時間和精力,卻也會在過程中獲得許多,不斷的從自己練習說的一小段聖經故事中,發現自己從未發現的事。並且體會到,原來「發現聖經故事的力量」,是先讓自己願意跨出一步去嘗試,當我們透過說故事,吸引人來到福音的面前時,我們也自己其實也一同透過這樣的佈道法,重新被上帝的話深深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