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快報

◆ 信仰群體的交鋒-OPEN講堂談《活出群體的美好》

對談人/王文基(宣道會天母堂牧師)&黃旭榮(校園書房出版社總編輯)
記錄整理/東紋尼(校園書房出版社編輯)
透過閱讀這本書,我們能更深思考「教會作為一個群體」到底是什麼意思,對於教會這個群體,我們又能夠擁有怎樣的想像。

OPEN講堂2014年第一場OPEN講堂,由總編輯黃旭榮(老黃)打頭陣,並邀請長期在台北天母地區牧養教會的王文基牧師來對談。

講座一開始,老黃先以《活出群體的美好》第三章的一段話「耶穌隱藏在窮人臉上,祂就是窮人,窮人教我們如何活出福音,是教會的珍寶,窮人是生命的來源,不是施捨的對象。」來回應為何作為基督教出版社,要出版這本由天主教徒作者所撰寫的書。他提到自己有位朋友在法國住了一段時間,發現那些天主教徒幾乎不特別傳福音,但是他們服膺上主的吩咐:愛鄰舍如同自己,服事窮人好像在服事主,彼此間的愛與委身令人動容。《活出群體的美好》作者范尼雲擁有哲學博士學位,建立專門照顧身心障礙者的「方舟群體」,數十年如一日照顧這些社會上的弱勢者,他們是用愛、捨己建立群體,有許多深刻的功課值得新教學習。

若說我們是各自帶著對群體的想像,來參與這次的新書座談,那麼在接下來的對談中,或許可以說老黃對於群體的想像,偏重於群體的信念與使命;而文基牧師對於群體的想像,則是基於一個牧者與信徒的角度,著重在群體營造的範疇。

老黃是多年學生團契輔導,學生團契是一種按照學期作息規律運作的團體,有一套配合學期作息的同工架構、傳福音策略、聚會模式等。在這當中輔導是關鍵人物,因為他是協助在快速流動的學生團契中,幫助學生進入這個節奏的人;輔導們同時必須在新生代的學生身上看見個人不同的特質,陪伴他們長大、確認信仰,為之後的人生定出基調。在《活出群體的美好》中,老黃特別看見范尼雲如何受到天主教傳統影響,選擇作為一個弱勢群體的創始人,也看見這個群體怎樣對待所謂的弱勢族群,以及如何看待服事者自身生命的意義。這本書讓他想起多年前,為兩個家中有身心障礙家人的學生,找尋照護資源時,卻發現基督教資源出乎意外的少,對照出范尼雲和方舟團體所委身的使命,令人感動。

另一方面,文基牧師牧養著一個中型的教會,教會從一開始的十幾個人,漸漸長成現在百人的規模,雖然座落在城市中比較富裕的地區,但會友卻不是來自單一的背景,而是同時包含了不同的社會階層。相較於學生團契,教會在會友的背景上屬比較複雜的群體,特別需要人與人之間的共處藝術,這反應了范尼雲書中對於群體動力的理解。而群體互動過程中必然會浮現張力,人人帶著自己內心的「怪獸」,產生群體目標、群體規範、個人期待之間的拉鋸。牧者必然要承擔這些張力,讓張力成為教會成長的助力。從牧者的角度來說,「群體」對文基牧師來說,即是一個和與自己完全不同的他人相遇、互相接納和款待,使人與基督相遇的地方,而牧會便是陪伴著因各種原因而來接近教會、尋求信仰幫助的人,一起面對自身的景況、生命的困境,也幫助彼此建立基督徒的身分認同。

《活出群體的美好》中關於群體的原則,或許並不適合直接套用在實際的教會經驗當中—說如同文基牧師所說,並非所有教會都有著和方舟團體一般,與弱勢者在一個屋簷下共同生活的呼召—但是可以產生更多的澄清跟對話。我們能更深思考「教會作為一個群體」到底是什麼意思,對於教會這個群體,我們能夠擁有怎樣的想像。就像講座最後所說的,閱讀這本書的目的不是要來批判我們自身所處的群體,而是要能更深的學習與反思,讓我們的群體生活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