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食堂
 

新書簡介

盼望的線索

《盼望的線索》

作者:楊腓力
譯者:徐成德
書系:禮物書
定價:260元
79折盼望特價:205加入購物車
按此試讀
優惠期限
2014年12月31日截止

穿越痛苦的救贖盼望/余欣穎(《盼望的線索》責任編輯)

揮之不去的苦難問題

記得小時候,由於爺爺在廟裡當職事,經常被他帶到廟裡玩耍。爺爺虔誠信奉道教,恪守農民曆節期的規定,侍奉他所重敬的神明。每逢重要節日,他必定上香祭拜,祈求消災解惑,風調雨順,國泰民安。長大些,偶而看見母親在房間裡打坐,手上拿著金剛經。有次好奇,問母親唸那些經文有什麼意義嗎?她告訴我這世界太苦了,勤唸經文可以求佛祖把痛苦帶走。

後來信了主,長大了,卻發現苦難無比真實,重複循環,不僅無法帶走,還會變本加厲。最殘酷的是,沒有人可以真正置身於苦難之外,無論是疾病造成的個人痛苦,社會和國家結構性之惡所造成人心的苦,甚至是世界因為種族、信仰對立造成的戰爭,所帶來世世代代的苦;舊傷痕還來不及結痂,新傷口馬上接踵而來。有時候不免會想,苦難真的有辦法挪開嗎?痛苦的問題,真的有辦法「解決」嗎?如果苦難是沒有辦法消除的,面對層出不窮、叫人絕望的現實,還有沒有什麼方式,能讓我們懷抱盼望?

在我以為苦難是相信神最大的絆腳石之際,還好遇見了楊腓力。他的《無語問上帝》(原英文書名是Disappointed with God,直譯為「對神失望」)成為我的第一本屬靈書籍。這本書仔細地帶我把約伯記走過一回,幫助我從對神失望並質疑祂是否存在的角度,轉向慢慢去體會神如何與受苦之人同在。多年過去,期間也陸陸續續讀了楊腓力的其他本書,加上這次有機會編輯他的新書《盼望的線索》,隨著時間積累,我十分訝異楊腓力對於苦難這個從未消失的問題,不僅沒有因著時間累積停止認真詰問與思辨,放棄追根究柢地研究與探索,甚至還實際親臨三個苦難現場,孕育出這本書,來談如何在苦難中仍懷抱盼望的視野。

不肯放棄的線索搜尋

也許是這世界真的傷痕累累,楊腓力在2012年,受邀到三個深受不同創傷的地點,演講相同的主題—「生命傷痛時,上帝在哪裡?」。

就像電影《家路》中描繪的情節,日本福島在2011年的311海嘯過後,因著核能電廠輻射外洩,使得復原之路困難重重,島上的居民不僅失去一切,還得住在臨時狹小的組合屋裡,承受身心靈隔離的雙重之苦。楊腓力在海嘯一年後,踏上了福島。他實地走進當地災民當中,與之對談,發現地震雖然震出了輻射之災,卻也震出了當地青年人重建家園的決心,激發了當地教會與受苦者同在的堅持。他半借用魯益師的比喻:「苦難像是神的擴音器,要喚醒這個聾聵的世界。苦難若不是擴音器,那就是調焦鏡,調整人的目光,轉移到真正重要的事情,聚焦於永恆的盼望。」

另外,素有歐洲的「小耶路撒冷」之稱的塞拉耶佛,由塞爾維亞、波士尼亞、南斯拉夫不同族群組成,信仰群體則有東正教徒、天主教徒、基督徒、穆斯林。種族與宗教信仰豐富多元,卻是上個世紀末最慘絕人寰的大屠殺之境。楊腓力在大屠殺事過境遷後的二十多年,回到這塊曾經被摧殘殆盡的土地,他發現若要追究衝突起因,追到歷史七世紀前都追不完,但幸好在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的邏輯之外,仍有許多動容的故事,令人瞥見和好的盼望。例如, 戰爭期間的冬天,有穆斯林為了讓基督徒取暖,貢獻出自己惟一僅有的木材;當人為了逃命四散,方濟會的修院仍有些留守的修士,服事窮人,為和平努力。雖然「每個妥協都是戰敗,什麼和好都是背叛」一直是這塊艱難之地深刻的信念,但楊腓力卻看到即使在絕對的撕裂中,神確實能重贖苦難,賜下彼此饒恕的恩典,讓不同的群體化仇恨為擁抱。

最後,楊腓力談到當年十二月震驚美國的小學生槍擊案。那些喪失孩子的父母親的傷痛自然難以言喻,無以撫平,也讓這個美好的小鎮蒙上污點。然而,教會卻組織起來,打算長期陪伴這個受創的小鎮。楊腓力提到一位費城大主教針對槍殺案的回應,格外發人深省:「對付環繞身邊的邪惡,惟一有效的解決之道是從今以後,要活得不再一樣。」

穿越痛苦的救贖

身兼記者和作家身分的楊腓力,每天接收來自世界各地的新聞與來信,似乎比我們一般人更容易聽聞苦難和邪惡的猖狂,同時也看見人對苦難所作出正面回應極其有限。面對各種「慘絕人寰」,歸咎、怪罪,似乎是最容易的結論,但無論世界如何怪罪人、怪罪體制、怪罪上帝,楊腓力卻從苦難和邪惡中,看到盼望的線索。而這無非在於另一股相信的力量,相信神「在我們身上,不會發生任何無從救贖的事。」

之前網路上看過一系列照片,是一位巴勒斯坦婦女,在以巴衝突土地上的催淚彈殼裡種下花朵。 我覺得那是相當適切的畫面,可以作為楊腓力在這本書中所要傳達的核心關懷:「救贖是穿越痛苦,而不是繞過痛苦。」 穿越痛苦需要懷抱盼望,盼望能夠帶出不一樣的行動力,即使在致命的工具上,仍可以孕育出新的生命,化不可能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