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嚐鮮

 

新書簡介

宣教中的上帝

《宣教中的上帝》

作者:萊特
譯者:李望遠
書系:神學叢書
頁數:720頁
定價:700元
特價:630加入購物車
本書曾獲2007年《今日基督教雜誌》宣教∕國際事務類年度好書獎

扭轉的宣教觀/萊特

宣教釋經學是耶穌教導的釋經學

我們不應該為自己的一切活動尋求聖經支持,反倒應該對所有的宣教策略、計畫、行動進行聖經批判與評估。

耶穌先後向以馬忤斯路上的兩個人,以及其他門徒宣告,祂的彌賽亞身分,乃是我們今日稱為舊約的希伯來聖經正典之焦點(路二十四27、44)。因此,「聖經的基督論焦點或中心」這類說法是我們很熟悉的。對基督徒而言,全本聖經是圍繞在基督這人身上。然而,耶穌不但提到舊約聖經的彌賽亞焦點,也進一步提到這些經文的宣教主題。

於是耶穌開他們的心竅,使他們能明白聖經,又對他們說:「照經上所寫的,基督必受害,第三日從死裡復活,並且人要奉祂的名傳悔改、赦罪的道,從耶路撒冷起直傳到萬邦。」(路二十四45∼47)

耶穌所說的整個句子,隸屬在「照經上所寫的」這一主題下。路加並未提及耶穌引述舊約的任何明確經文,卻聲稱「奉祂的名向萬國傳悔改和赦罪的道」這一使命,乃是「照經上所寫的」。他似乎是指出,全本聖經(即我們今日所指的舊約)的焦點與應驗,正是以色列彌賽亞的生、死、復活,以及向萬國宣教的使命(後者是源於前面的事件)。 路加告訴我們,耶穌藉著這些話「開他們的心竅,使他們能明白聖經」。我們可以這麼說:祂為他們設定了釋經的方向與議程。釘十字架、復活的耶穌,祂的門徒若要正確解讀聖經,就必須透過彌賽亞和宣教的角度。

以下說法應該相當公允。歷代以來,基督徒很正確地從彌賽亞的角度解讀舊約,卻未充分地從宣教的角度解讀舊約(有時甚至完全看不見這角度)。因著耶穌,我們從彌賽亞或基督論的角度解讀舊約;也就是,我們在舊約裡發現完整的彌賽亞神學與末世論,並認為它們應驗在拿撒勒人耶穌身上。我們這一觀點當然是依循耶穌、祂的首批跟隨者,以及福音書作者的榜樣。然而,我們往往只滿足於發現所謂的彌賽亞預言「已經應驗」,卻未能再更進一步,原因就在於我們還未領悟彌賽亞所代表的宣教意義。

彌賽亞乃是上帝所應許的那一位,在自己的位格中體現了以色列的身分與使命,是他們的代表、君王、領袖、救主。以色列之上帝雅巍將透過祂膏立的彌賽亞,來落實祂對以色列的一切心意。然而,以色列的使命是什麼?正是要成為「萬國之光」—是把上帝的救贖之福帶到世界萬國的管道。這是上帝與亞伯拉罕立約時所應許的。因為以色列的上帝也是創造全世界的上帝。因此,以色列的上帝也將藉著彌賽亞,來落實祂對萬國的心意。以色列在末世的得救與復興,會召聚萬國。「承認耶穌是彌賽亞」的完整意義,乃是在於同時承認祂在上帝給以色列的使命中所扮演的角色;這使命是為了祝福萬國。因此,從彌賽亞的角度解讀舊約,必然會引致宣教的解讀—這是耶穌在路加福音第二十四章提到的關聯性。

我們體認到,聖經的基督論焦點乃是以許多不同的方式在運作,包括較直接和間接的。說聖經是「以基督為焦點」,並非(或不應該)表示我們嘗試發揮想像力,在每節經文當中尋找拿撒勒人耶穌的蹤跡。我的意思是:耶穌的位格與工作成了主要的釋經之鑰,好讓我們基督徒清楚表述這些經文在兩約中的整體意義。在閱讀全本聖經時,基督提供了釋經的母體(主軸或基準)。

聖經的宣教學焦點也是如此。說聖經「以宣教為焦點」,並不表示我們嘗試在每節經文找出與佈道有關之事。這裡指的是一些與聖經整體相關的更深入、廣泛之事。從宣教學的角度探討聖經時,我們想到的是:
◆ 聖經存在的目的
◆ 聖經所反映的上帝
◆ 一群子民—聖經邀請我們認同他們的身分與使命
◆ 聖經敘述的故事,內容包括上帝、這群子民、全世界及其未來。

這個故事含括古往今來—「生命、宇宙、一切」。在聖經的宏大敘事與「合乎聖經的宣教意義」之間,有很密切的關聯。因此,嘗試以宣教的角度來釋經,等於是這麼提問:基督徒從宣教的角度來閱讀全本聖經,是否可能、正確及有益?會有什麼結果?我們能否以宣教作為理解全本聖經的釋經架構?

超越「宣教的聖經基礎」

以聖經來為宣教作辯護

有些作品可以被稱為「以聖經來為宣教作辯護」,他們非常重要。畢竟,如果真有一天教會突然發現,過去兩千年來的宣教努力並沒有明確的聖經根據,必然會帶來相當大的衝擊。當然,不時有人會主張此種說法;這些人自認從神學和聖經的角度來主張說,良好的基督徒市民無需向萬國宣教。事實上,威廉‧克理為「異教徒的歸信」提出聖經論據時,所對抗的就是這些見解,也因此成了這方面的現代先驅之一。

不過,克理的卓越榜樣,卻道出許多「宣教的聖經基礎」的研究項目固有的缺點。克理把整段聖經論據建立在一段經文之上,也就是所謂的馬太福音二十八章18∼20 節的大使命。他主張這段經文在使徒和他自身的時代是同樣有效的。基督對門徒的命令,並未隨著第一代基督徒的消逝而失效(這是反對海外宣教的人所主張的)。我們大概可以認同他的釋經論據,也認為他選的經文很值得欣賞,但他的聖經論證卻很薄弱。我們也許可以為克理辯解,指出在當時的處境下,為宣教提出聖經論據已算是一種成就。縱然只是根據一段經文,也已經很不錯。比較說不過去的是,許多宣教團體以不同程度的釋經創意,繼續把龐大的基督教宣教差會體系建立在這段經文上。若把所有論證都寄託在一段經文上,當這個做法出現問題時,該怎麼辦?例如,如果許多宣教論據對「去」一字的強調最後被證明是錯的—因為在這段經文裡,這字根本不是命令,而是附帶情況的分詞時(即理所當然的預設)—我們該怎麼辦?耶穌基本上並不是命令祂的門徒「去」,而是命令他們使人作門徒。當然啦!耶穌既然命令他們使萬民作門徒(雖然在世時曾把他們的宣教使命限制在以色列境內),他們就必須去到萬國,才能算是真正順服並完成這個基本的命令。又例如,一般都假設這段經文為基督的再臨提供了某種形式的時間表:我們使萬民作門徒後,祂必即刻降臨。現在,若有人質疑這假設,我們又該怎麼辦?而且門徒的塑造有可能是個可以完成的任務嗎(順帶一提:經文說的是「門徒」,而非傳福音)?早已福音化的國家,難道不需重新為新的一代提供門徒訓練嗎?大使命理當是個不斷延伸、一再自我複製的任務,而非末日的響鐘。

更具爭議性的是,若有人接受批判學者的看法,質疑耶穌是否真的(用亞蘭文)說了馬太福音二十八章18∼20 節這段以希臘文記載的話,該怎麼辦?面對這挑戰時,我們也許可以用下列方式來辯護:
◆ 嘗試維護馬太福音文本的真實性,以駁斥懷疑者。我們在這方面有很好的理據。
◆ 主張這段經文即便並非逐字謄錄耶穌所說的話,卻也是忠實地表達了祂的身分與成就所必然意味之事;這是耶穌復活後,從事宣教的教會所理解到的含義。
◆ 尋找更多經文來支持這經文,好顯示馬太的確掌握了聖經見證的精髓,很正確地把它與基督關聯起來;基督看待祂自己和門徒的宣教使命,都是完全建立在聖經的基礎上。

最後一個選項是最常見的。大部分為宣教提供聖經根據的著作,認為他們的任務是儘量蒐集直接命令或間接支持宣教事業的經文。這本身是很重要的。對於一些似乎選擇性讀經的教會,需要讓聖經催促他們去宣教。

斷章取義的危險

然而,不管是採用一段或多段經文,斷章取義的危險仍然存在。我們一心想要證明自己的宣教工作合乎聖經,而蒐集的經文只不過印證了我們先入為主的觀念。聖經變成了挖寶(宣教經文)的礦場。這些經文也許很閃亮,但把這些寶石串起來,還不足以構成所謂的全本聖經的宣教學釋經。它甚至無法為宣教提供全本聖經的充分根據。

博許(David Bosch)評論這種湊集經文的方法時說道:

不是說這些步驟不對。它們無疑有其自身的價值。但是在確立宣教使命的有效性上,它們的貢獻是非常有限的。我們不應該從獨立的經文段落和分離的事件當中,演繹出這一使命的有效性;它只能從舊約和新約的核心信息中來推斷。對今日教會發揮關鍵作用的,不是她所行的,與一些片面的獨立經文所言的在形式上是否一致,而是在於教會與聖經信息精髓之間的關係。

我們也許會感覺到,博許在此對兩件必要之事作出莫須有的對比。教會所行的當然必須在形式上與聖經經文所說的一致;論及宣教的經文,也絕不是片面獨立的。當我們指出「以膚淺、有違正確釋經原則的方式,將經文斷章取義,在一個議題上點綴著應用」的說法有其缺陷時,絕不表示我們就要拒絕那藉耐心研經,嘗試證明某個說法的慎重努力。不過,就像博許那段話所說的,闡述「聖經核心信息的主題」或「聖經信息的精髓」依然是值得本書加以探討的課題,畢竟,若要證實主題或精髓是「宣教」,不能只是列出一些大有助益的經文,還需要很多努力。

最後,「列出經文」這一方法的限制,在於循環論證的嫌疑。其危險在於:我們閱讀聖經前,已深深委身於宣教使命,而且還繼承了一段被聖化的歷史、現今的方法與模型、未來的策略與目標。而我們假設這些都有聖經的根據。所以,當我們為宣教尋找聖經的根據時,很可能找到的是我們已有的包袱—自己的宣教觀,只是現在舒適地貼上了聖經的行李標籤。

為宣教本身確立聖經基礎,乃是正確和不可或缺的。但是聲稱為我們所有的宣教實踐尋找聖經根據,就比較值得懷疑。有些人認為這非但不可能,甚至有危險。我們不應該為自己的一切活動尋求聖經支持,反倒應該把所有的宣教策略、計畫、行動放在聖經的批判與評估之下。史賓德勒(Marc Spindler)把這點表達得淋漓盡致:

若把「宣教」理解為現代所有實際宣教活動的總和,或是在「宣教」旗幟下所進行的一切活動,那麼,誠實的聖經學者只能總結說,聖經並沒有這種宣教觀念……所以,嘗試把所有現代「宣教」活動建立在聖經的基礎上,是時代誤置之舉,因此是毫無意義的。我們必須認清,今日宣教源自一些基本事物—意即源自上帝的子民帶著耶穌基督的救恩福音,邁向世界的基本移動方向……我們宣教的聖經基礎是否正確,取決於現代宣教對此核心思想的態度。我們必須從這角度重估所有在史上發展的「宣教」活動。再次強調,宣教的聖經基礎並非嘗試為現有的宣教活動尋求認可。其目的乃是從聖經的角度評估這些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