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嚐鮮

 

新書簡介

基督教舊約倫理學──建構神學、社會、與經濟的倫理三角

《基督教舊約倫理學》

作者:萊特
譯者:黃龍光
書系:里程碑
頁數:704頁
基督教新約倫理學──活出群體、十架與新造的倫理意境

《基督教新約倫理學》

作者:海斯
譯者:白陳毓華
書系:里程碑
頁數:800頁
兩冊原價:1450元
特價:1305加入購物車

《新約倫理學》導讀/羅秉祥(香港浸信會大學宗教哲學系教授)

這是我所讀過寫得最精彩、最有深度的聖經倫理學著作。這書好在哪裡?可以用以下幾點來解釋。

在主流學術界逆流而上:從描述倫理學到規範倫理學

美國頂尖大學內的神學院,通常都是過度分工。聖經學者若對倫理學有興趣,頂多只是做描述性的工作,而把規範倫理學的工作都讓給基督教倫理學教授去做。換言之,聖經倫理學,以及聖經神學,都屬聖經科,其任務是幫助學生及讀者掌握成書於遠古時候的聖經文獻的寫作歷史背景,分析這些文獻各自獨特的文體、文筆、主題、及相關信徒群體的社會處境等。聖經教授的工作若做得好,可以幫助學生發掘經卷對原初讀者的原始意義;回到歷史,進入古人世界,試圖掌握作者當時意圖表達的意思,以及原初讀者所聽到的信息是甚麼,還其本來面目。但是,聖經教授的工作若做不好,新約聖經課就變成鑑讀原始基督教會的文獻,成為教會歷史科的課,甚至成為歷史社會學的課,研究最早期基督徒群體的實況。
立足於著名大學神學院的海斯教授,則是逆流而上,不甘於接受這種過度的分工。首先,他拒絕僅只是把新約全書當作初期教會史料而已;其次,他堅持聖經教授的任務,不應該只是返回一特定的歷史、文化、社會時空,準確把握經卷對古代原來讀者的原初意義,並停留在這個描述性的工作而已。換句話說,接下來的規範性的工作,也就是如何跨越兩千年時空距離,針對處於這個時空的我們,適切地把新約經卷的原初意義,詮釋轉化為現代意義、「亮光」、啟發、上帝向此時此地的教會所說的話,不應該只是交給基督教倫理學教授及講道學老師去處理。海斯認為,聖經學者有責任幫助大家明白,新約全書如何可以成為我們的聖經(在信徒與教會生活中成為權威),同時明白新約全書內的倫理觀可以如何轉化為今天教會與信徒的倫理觀。海斯教授富有濃厚的牧養心腸,義不容辭以他所學來餵養教會,所以他不甘心只作新約聖經的描述倫理學,而且要作新約聖經的規範倫理學。再者,他認為很多神學倫理學者在運用聖經方面的處理實在不好,所以他責無旁貸,以新約學者的身分,提出我們該如何在倫理學思考中,正當地奠基於新約聖經。基督教倫理學本來就是一個學科綜合的領域(聖經、神學、歷史、道德哲學、自然或社會科學),難度本來就很高。現在難得有聖經學者的參與,就可以大大提高基督教倫理學的水平了。

結構清晰、組織嚴謹

本書最突出的優點,就是作者非常清晰意識到,一個以聖經為本的基督教倫理學任務包括四重工作:描述工作、綜合工作、詮釋工作、實踐工作。本書的四個部分,就按著這四重工作的順序,一一展開。這四重工作,既包括了基督教倫理學的方法論,也包括了基督教倫理學的目標;而後者,在學界尤其極受忽略。讀者若按著順序細讀這本書,就是同時接受了一套非常嚴格的思考訓練。本書最後一個部分,既闡述及說明基督教倫理學目標,也透過五個當代議題,把這個基督教倫理學方法示範了一遍。所以全書首尾呼應,組織嚴密。讀者當然可以自由地按自己興趣,挑任何一部分或任何一些章節獨立閱讀,但讀者若想學會一套基督教倫理學的方法論,並加以活學活用,就必須按照本書的四重結構,依序閱讀咀嚼,這樣就等於在名師指導下,自修了一門既嚴謹又有趣的課。
接下來,筆者再對本書四個部分逐一說明,點出讀者宜加留意之處。

描述工作:新約各經卷所分別勾勒的倫理觀輪廓

新約倫理學的第一步,是按照新約神學的固有方法,在尊重每一書卷的完整性或每一作者的獨立性的基礎上,描繪、闡述、分析新約書卷中倫理觀的獨特面貌。我們要從觀察樹木開始,不要太焦急於掌握森林的全貌,不要太早把新約各書卷協調貫通起來。由於篇幅關係,作者沒有全盤描述新約的二十七個文本,而只是挑出最主要的書卷來闡述。海斯對每一卷書或每一個作者的處理,是以神學思想為主,然後檢視該神學思想對道德生活的涵義。
值得一提的是,海斯教授的研究生涯是從保羅書信開始,已出版了四本專著,所以本書第一章討論保羅的部分可謂寫得最為深入。

綜合工作:找出新約神學與倫理觀的一貫性

接下來的第二步,海斯要處理所有新約神學都要面對的問題:新約神學有沒有中心點或一以貫之的主題呢?在學界,這是一個備受爭議的問題。談信仰,當然耶穌基督就是一以貫之的中心點;談神學,就沒有那麼簡單了。各經卷或作者都各自有其神學,如何連貫起來呢?
海斯採取一個間接的貫通方案。新約中的不同神學,都是各自精彩地重述及詮釋同一個耶穌的故事。這個敘事,有三個關鍵點:群體、十字架、新創造。教會是上帝創立的群體,透過實踐的群體生活,效法耶穌在十字架上的忠心順從,在這個尚未完全得救贖的世界,靠著使耶穌復活成就新創造的能力,成為一個彰顯救贖的示範見證群體。不同的新約神學,共通的不是神學主題或教義,而是在其各自演繹這個耶穌故事的時候,都共同包含了這敘述的三個關鍵主題。海斯把它們稱呼為三個「聚焦映像」(focal images),因為他借用了眼鏡、望遠鏡、照相機鏡頭(lens)的比喻,亦即透過適當的鏡片,調好焦點,我們便可以看清楚。海斯認為,這三個主題在事實上既是新約神學的焦點,也是判別所有經文解釋是否恰當的規範準則。對焦對準了,整個新約聖經的意義就都清晰了。
海斯謙虛地承認這是他自己的看法,也直言是受了自小培育他的教會生活所影響(誰不受某些人的影響?)。他指出這個提議的優點,是見樹也見林。既看到森林的全貌,也看到每一顆樹的細節。要尋找聖經倫理觀的一貫性,他認為不應該從一些大原則入手,因為很有可能步入歧途;一旦我們認為自己找到了聖經道德的大原則,便會把這大原則抽離了聖經的具體敘述,獨立運用,偏離了聖經的整體信息。他提出這三個聚焦映像,可以讓基督教倫理學在運用新約聖經時,穩固地站立在新約的完整敘述上,不受其他思想影響而有所偏離。

詮釋工作:把經文關聯到我們的處境

海斯在這個部分與神學倫理學者進行交流,討論如何在倫理學中運用聖經,以及基督教倫理學的四重依據。 在第十一章第4段中,就這四重任務,他提出了一個規範性的檢查清單,幫助我們診斷任何一個基督教倫理學的立論,是否健康地運用聖經。他接著在第十二章以五個神學倫理學家為例,用這個清單來分析及評價,聖經在他們的神學倫理學內的角色是否恰當。這一章甚長,而且也只集中討論他們對暴力與戰爭的倫理思考,讀者在第一次讀時也許可以暫時跳過,直接讀第十三章,特別是第2段,這裡是全書最關鍵的地方。
如何突破我們今天與新約經卷之間的時間、文化、社會鴻溝,讓聖經今時今日繼續就道德議題向我們說話呢?有些神學家採取的是一般原則的應用法。他們引用聖經時,主要著眼在一些在一般情境都能用上的大原則(如愛、正義、尊重人的尊嚴、聖潔等),或一些教義及神學架構(如上帝主權),這樣我們就可以很方便地把聖經的道德精義用在今天的生活中。海斯非常反對這種使用聖經的方式,因為這樣我們就不需要熟讀聖經了。相反地,他提出的是一個類比對應法。因為新約的主題是透過一個宏大敘述來表達,我們在用聖經時,更要注意的是各種敘事文體,各種不同情境中的具體特定之處(particularity)。新約的耶穌時代與使徒時代,都是以具體敘述為骨幹,書信中的教導也是為了處理具體問題,有故事敘述可講。我們今天面對的道德問題也是具體的,不是抽象的;處於特定社會、文化、時代的特定教會,面對的是特定的道德議題。我們要仔細閱讀聖經,充分投身進入經文的特定敘事世界裡,把我們的群體生活放到經文所描寫的那個特定世界內,然後暮然回首,我們會在這個故事裡找到我們故事的影踪。在方法論上,這是一個類比推理法。我們設定聖經敘事中的重要人物與情節,是我們道德生活的典範。只要我們發現我們現在所面對的問題,類比地相當於聖經大敘述中的哪一個小故事,我們的應對措施,也應該類比地相當於那個故事的情節。因著道成肉身,新約聖經的永恆相關性乃是透過第一世紀的猶太、希臘、羅馬社會文化為載體。對於今天身處相異的特定文化社會的教會,新約聖經仍然發出上帝的話語,是穿過歷史文化時空(類比推理法),但不是逾越歷史文化時空(一般原則應用法)。換言之,道德詮釋的步驟,是從一個聖經的具體情境直接連接到我們現在的具體情境,而不是先把聖經的所有具體情境提煉為抽象的精華,再回來應用到我們現在的具體情境。
這個方法有一個嚴重的問題,就是誰來判斷我們對新約聖經的類比道德推理才是對的呢?歷史上有很多濫用類比的嚴重事件,如歐洲人進駐新大陸,之所以搶奪印第安人的財產,就是引用以色列人進迦南為前車之鑑;而三十多年前的台灣,也有些教會說蔣經國就是法老王,是他阻止受壓迫的台灣人得到自由,所以要打擊他。海斯面對此一難題的回應是,一方面,所有詮釋法都「沒有一個萬無一失的步驟」。教會是要在不斷禱告、尋求、分享中來詮釋聖經。詮釋的好與壞,教會是要付上責任的。另一方面,「我在本書提出一個建議:就是認定三個聚焦映像,即群體、十架、新造為聖經故事的主軸,看看我們的解讀是否跟這個中心主軸一致和諧」。
在第十三章的結束,作者提出了另一個檢查的清單,有十個具體注意事項,讓我們診斷我們在倫理學中詮釋聖經,是否恰當。這十個規則非常重要,讀者宜謹記。

實踐工作:以五個當代道德議題做示範

本書最後這個部分,大概是很多讀者最感興趣的地方。作者選擇了五個議題(以武力維持正義、離婚與再婚、同性戀、種族衝突,以及墮胎),按他提出的方法論,一一示範如何處理。作者選這五個議題也是匠心獨運,他認為新約聖經對第一個議題的立場是最清晰及最堅定的,對第五個議題則是沉默的,對其他三個議題則介乎這兩者之間。因此,在方法論的實踐上,五者的處理方式並不雷同;基督教倫理學的四個依據(聖經、詮釋傳統、當代思維、切身感受)之間的比重角色,在不同的議題中有微妙變化。所以,我們若仔細讀完這五章,思維方式的訓練也會是最全面的。
讀這部分的任何一章,最忌諱的是先跳到結論,看看作者的立場是否合我們的胃口,然後再決定讀與不讀。一個願意活於聖經權威之下的信徒,不應該採取這種態度。相反地,最好跟著作者這個資深教練,在每個議題上把倫理學的四重工作這一系列基本動作做完,然後再審視你的結論是否與作者一致。

詮釋聖經與教會生活相互為用

這本書內容的最重大特點,是對「信仰群體」生活的高度重視(作者比較少用「教會」一詞,因為這個詞會引起很多不相干的聯想──管治體制、教派文化、組織與權力等等)。新約聖經關心人的道德生活,首要是關心群體,而不是個體,因為上帝要塑造一群子民,一個群體。當一個教會把新約的信息落實在教會生活中,這個教會對新約聖經的領悟力與詮釋能力會因此而提高。上帝的心意不是要增加我們的知識,而是要改變我們的生活;因此,對聖經正確的道德詮釋,必然包括了實踐。在實踐中,教會的生命得到改變,因而對聖經更加敏銳。承載上帝話語的是基督的身體,是教會,不是孤立的個人。所以,對聖經的道德詮釋不是一個孤立的個人活動,而是群體活動。同理,聖靈啟迪我們明白聖經的現今意義,對象是教會,不是孤立的個人。詮釋聖經與教會生活相互循環加強:愈能實踐聖經的教會,就愈能詮釋聖經;愈能詮釋聖經的教會,就愈能實踐聖經,彼此相生相長。
因此,作者在本書最後部分討論五個當代道德議題的最終目的,不是為了讓我們聽道及明道,而是讓我們行道。教會生活必須反映出我們對這五個議題的立場、解決辦法及甘心樂意的付出(作者對教會如何處理墮胎問題的討論,就是一個非常好的例子)。我們要在群體生活中把耶穌的救贖活出來,以正面行動在社會做見證(不只是去示威抗議),讓世界看到這些艱難的道德問題是如何可以實際得到解決。我們要讓社會人士在教會中看到大能的福音,而不只是聽到據說是大能的福音。

一本我們不必完全同意的必讀書

嚴格來說,這本書包含的不只是新約倫理學,而是給予新約聖經顯赫位置的神學倫理學;作者熟悉神學倫理學的方法,而且在書中不斷緊密運用。本書雖然很長,但構思慎密,前後一氣呵成,章節段落層次分明,不同環節緊密相扣,縱橫交織。這本書旁徵博引,學問博大深邃,但作者並沒有賣弄高深,而是用非常流暢易明的文筆娓娓道來,可讀性非常高。神學院老師、牧師傳道人、教會領袖、平信徒,都應人手一冊。不是讀完一次就可以放下,而是需要不斷回來重讀反芻。海斯堅定認為,認真的讀經生活會衝擊我們生活的安舒區,挑戰我們根深柢固的信念,所以有些教會及信徒會選擇與聖經保持「安全距離」;但我們若立志要作耶穌基督的忠心門徒,則別無選擇。讀這本書,要有愈讀愈不安的心理準備!但不安過後,是心態的徹底改變。
本書必須整本都讀,但讀者若短時間內沒辦法從第一頁讀到最後一頁,希望有一個快速閱讀法,筆者有以下建議:在第一部分,必讀第一章外,再選讀其他任何兩章。第二部分,兩章全讀。第三部分,讀十一及十三兩章。第四部分,選讀任何兩章。
這本書之所以會成為北美神學界的一個里程碑,還需要多一點說明。長期以來,主流學術界(特別是聖經研究)都是為學術而學術,信仰與生活難以在研究議程上出現,而聖經研究的鑽牛角尖在課堂中對信仰就破壞更大;這種情形,在頂尖大學的神學院是重災區。另一方面,福音派的絕大部分學者,採取「道不同,不相為謀」的態度,懶得與學術界的主流聖經學者展開對話。海斯的學術生涯一直在一流大學神學院中,他對新約聖經的研究,參考了主流學界最重要的研究成果;他的立論,經得起最嚴格的西方聖經研究學界的挑戰(所以本身每一章的尾註都很長)。海斯這本書,既展示了最嚴謹的學術,又堅持了對聖經中耶穌最認真的信仰,累積了他畢生的學與思。我再找不到另一本同樣精彩的新約倫理學著作了!
這本書也有幾個頗受爭議之處。第一,作者把「愛」排除在新約聖經的主題之外,理由有點牽強。第二,作者堅持認為,在為正義而動武這議題上,教會與基督徒都沒有任何轉圜的空間,只能堅持和平主義及反對戰爭。但是,作者所主張的詮釋類比法,有沒有把肩負保衛人民責任的政府放在類比的一端?第三,聖經中的具體情境畢竟有限,能完全對應變化萬千的當代具體情境嗎?第四,既然這本書已經是神學倫理學了,舊約聖經的元素就過於薄弱。
作者也知道書中還有不少疏漏之處,但他明白,正如每一個傳道人都要在主日崇拜站出來講道,不能以講章尚未千錘百煉為託詞;因此,作者也把這本醞釀十二年的書付梓。本書的源頭是作者於1984年在耶魯大學神學院的一門課(「新約視野中的戰爭與和平」),本文筆者當時也是修讀這門課的學生之一。在這門課之前,筆者已旁聽過海斯與另一位教授共同教授長達一年的新約聖經基本課,受益匪淺;在這門課之後,筆者再邀請他作我的博士論文共同指導教授(題目是「新約與晚近基督教倫理學中的愛與效法」)。所以,我受學於海斯教授門下,也有好幾年光陰,這是上帝給我的莫大恩典。今天,為我的恩師大作寫這篇導讀,彷彿又回到昔日彼此切磋學問,分享信仰生活的日子。

互補書籍

1996年後,陸續都還有新約倫理學的書籍出版,但在水準上與海斯這本著作還有一定距離。值得大力推薦的有這一本:
Allen Verhey, Remembering Jesus: Christian Community, Scripture, and the Moral Life (Eerdmans, 2002) .作者是資深福音派神學倫理學者,長期致力教研以聖經為本的基督教倫理學;這本重要著作討論新約與醫療倫理、性倫理、經濟倫理及政治倫理的關係。所以此書無論是方法與議題上,都與海斯一書不同。數年前,他離開了任教多年的Hope College, 加盟Duke大學神學院,成為海斯的同事。

羅秉祥
二〇一〇年季秋
香港獅子山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