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企劃

特別企劃【當教會遇見文化】Part 2

教會對文化的回應:四種模式

/鍾政輝(校園書房書版社行銷企劃)

在二十世紀的初期,基督徒群體對基本道德信念有著普遍的共識,在佈道傳福音上,也不太特別與文化對話。但隨著時代的演進,不僅世俗的主流文化逐漸遠離基督信仰,加上後現代思潮的影響,「文化」已經成為基督徒不得不正視的議題,不談論文化,教會在福音事工上愈發困難重重。提摩太.凱勒牧師在《21世紀教會成長學》中,整理出四種主要的文化應對模式:改進模式、關聯模式、抗衡模式,以及兩個國度模式。以下根據書中的評論,輔以幾位作家的觀點,來個別說明。
文化四模式示意圖

本圖縱軸代表對「文化本質」的定位(當前的文化是可救贖、良善的,或者基本上是墮落的?),最上端代表相信世界充滿普遍恩典,神在世上很多方面都在動工。最下端代表這樣的信念:世界是個黑暗、邪惡的地方,神的工作只發生在教會、只透過教會完成。橫軸則代表我們對「改變文化」的態度(對於文化是否能被改變,我們應該悲觀還是樂觀?)。最左端代表:我們不應該嘗試改變文化;最右端代表:我們應該積極投入文化,對基督徒改變文化的能力十分樂觀。


本圖參考整理自《21世紀教會成長學》第十七章

 
1
改進
模式
 

既然耶穌是世界各領域層面的主,基督徒就要積極在各處發聲、轉化世界。

該柏爾 Abraham Kuyper

著名荷蘭基督徒政治家該柏爾認為,在人生每一個領域,基督徒的思想和行為都要有旗幟鮮明的基督徒樣式。如同其名言:「人世間找不到任何一絲空間,萬主之主的基督不曾指著它說:『這屬於我!』」,基督徒與非基督徒會在人類的活動和制度中互動,在這過程當中,基督徒應該把自己思想言行的方式揚聲表達出來。換言之,身為基督徒,我的信仰信念,必定會影響到生活的每一件事;因此可以這麼說,我的「文化作為」會推動社會往某個特定的方向前進,結果就是——我在改變文化。

寇爾森 Charles Colson

宣揚正確的世界觀是寇爾森所看重的「服事」。寇爾森主張一個健全完善的國家社會,一個真善美的人生,必須靠「基督教的世界觀」來達成。而教會不應置身於國家政治經濟社會之外,教會要站在人們之前,以福音為理論基礎,向這個世界發聲,引人歸向正途。他曾經入獄,其後創辦了監獄事工並委身其中,他一生持續從三位偉大的基督徒知識分子及實踐家身上學習:威伯福斯(William Wilberforce)、潘霍華(Dietrich Bonhoeffer)和該柏爾(Abraham Kuyper)。寇爾森著書三十多本,其中他認為最重要的就是《世界觀的故事》,是他信仰實踐的核心思想。

 
2
關聯
模式
 

信仰跟文化可以兼容並蓄,基督的教會要為人類共同福祉而努力。

科羅奇 Andy Crouch

柯羅奇認為,「成為文化的創造者」是上帝對每一個人的呼召。提到文化,一般人往往會認為畫家或音樂家等人才是在創造文化。但其實高速公路、飲食習慣、語言用法,都是文化的一部分,透過這些日常生活的平凡事物,我們參與文化創造,形塑著世界的樣貌。《創造文化》提醒我們,每個人都是文化創造者,這正是聖經一再述說的故事。整本舊約,是以色列人執行「文化工程」的全紀錄;到了新約,上帝更差派愛子耶穌,親自示範「文化創造」,挑戰當時最具權威的聖殿文化,以實際行動重組社會階層的文化界線;最後更透過復活所代表的盼望文化,勝過羅馬政權所代表的暴力文化。如今21世紀的基督徒,在這個充斥物質文化、消費文化的世界,得以與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帶着愛與盼望在文化中耕耘和創造,為世界帶來更多的祝福。

沃弗 Miroslov Volf

基督的跟隨者,是要以全人來參與世界。「參與」關係到不只是言語或行為;基督教的參與,會碰觸到某文化的所有層面,但其目標卻不是為了要轉化文化的所有。相反地,要在這一切的參與過程中,去尋求有哪些美善是值得保存和強化的。基督教的參與,首先關乎自我是如何(隱含地或外顯地)被理解的,以及自我在內心世界、家庭生活、公眾生活中有何作用。其次,它關乎群眾的權利與義務,不論在商業、政治、娛樂、傳播等等關係中。最後,基督教的參與,與美善的願景相關——這願景界定什麼是我們個人和群體應該追求的美善,以及哪些是我們當避免的。

 
3
抗衡
模式
 

文化所展現的大多是宰制與壓迫,教會要成為社會的對照,活出見證。

侯活士 Stanley Hauerwas

當人受洗後,他的身分由地上公民成為天上公民,因此在地上的時候是一個僑居者。基督徒作為世界的僑居者,明顯地表示了教會與世界存在著差異性。這差異是基於雙方有著不同的敍事,教會在世界上成為一個激進且不一樣的城邦,讓世界知道自己是世界。對於基督教而言,世界是需要教會的,這不是因為教會要幫助世界運作順利,或使世界成為一個更適合基督徒居住的地方。而是,教會要成為社會的對照,使世界知道它是誰,讓它知道它需要耶穌基督的救贖,從破碎和墮落中被救贖。因此,侯活士會說:「教會不是帶有社會倫理,而是,教會本身就是社會倫理。」教會的首要任務,不是要讓世界變得更好、更公義,不是要向政府提供更好的策略,而是在日常中展現教會群體的德性,活出見證。

 
4
兩個國度
模式
 

所有工作不分貴賤都是從神來的呼召,每個人好好在工作中盡其在我。

馬丁.路德 Martin Luther

馬丁.路德強調,所有世俗工作都是從神來的呼召。儘管神可以直接餵養我們,祂卻透過其他人的工作來養活我們。因此農夫、菜販,全都在做神的工。儘管神可以直接保護城市,祂卻藉著人進行保護:藉著明智的執政者提供良好的政令、藉著精良的警察和軍人提供安全。路德總結:「這些都是神的面具,祂藉著這些事物隱藏幕後,成就一切。」針對人類政府以及廣義的商業世界,這些事物不是妖魔(如抗衡模式所說),也並非嚴重墮落,需要被救贖(如改進模式所說)。它們只是普遍恩典的領域,基督徒在其中應當發揮技巧、帶著喜樂,完成自己的呼召。

改進模式
世界觀的故事

《世界觀的故事》

作者:寇爾森、皮爾絲
譯者:林秋如、林秀娟
書系:當代叢書
頁數:720頁
定價:700元
9折特價:630加入購物車
關聯模式
創造文化:世界潮流中的福音新呼召

《創造文化》

作者:柯羅奇
譯者:鄭淳怡
書系:Open書系
頁數:320頁
定價:420元
79折特價:332加入購物車
線上試讀
公共的信仰:基督徒社會參與的第一課

《公共的信仰》

作者:沃弗
譯者:黃從真
書系:Open書系
頁數:256頁
定價:330元
9折特價:297加入購物車
線上試讀
優惠期限
2020年6月30日截止
抗衡模式
品格的群體

《品格的群體》

作者:侯活士
譯者:申美倫、施多加
書系:里程碑
頁數:512頁
定價:650元
線上試讀
(即將出版)
兩個國度模式
神學的故事

《神學的故事》

作者:奧爾森
譯者:吳瑞誠、徐成德
書系:神學工具
頁數:768頁
定價:800元
9折特價:720加入購物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