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食堂

為什麼我們需要閱讀《品格的群體》?

/嚴建基(《品格的群體》責任編輯)

一八五三年冬天,法國已婚女詩人葛雷(Louise Colet)腸胃不適。情夫福樓拜(Gustave Flaubert)寫信勸她,寧可吃奶油巧克力(ganache)止吐,也不要聽信蒙古大夫。福樓拜寫道:「我絕不相信醫學,只相信某些醫生;正如我不相信詩歌,只相信詩人。」

二○二○年冬天,武漢中心醫院急診科醫師艾芬在肺炎病人身體內,發現不明冠狀病毒。她最初有意披露消息,卻遭訓斥,只好忍痛封口。當武漢肺炎真相曝光的時候,疫情已經一發不可收拾。

福樓拜的傳統智慧、艾芬醫師的無奈都告訴我們,面對危機,「人」才是關鍵。許多台灣人樂於把健康寄託在冠絕亞洲的健保制度,隨處可見的診所、藥局更讓我們感到方便且放心。直到武漢肺炎來襲,我們才發現,醫療制度與設施不過是其次,真正能夠保護我們的,是台灣這個群體的每一員:忠於職守的醫護人員、機警的檢疫人員、注意個人防疫的民眾等。二十世紀下半葉,美國基督徒把信仰視為個人的事,忽視信徒群體,也忽視這群體在社會上的見證,於是教會便失去了使命感和影響力。對此,神學家侯活士點出,教會面對這危機,癥結不在於抽象的神學細節,而是在於活生生的人――基督徒所組成的群體。

《品格的群體:基督教倫理學新典範》刻畫基督徒群體迎向危機的一幅藍圖。本書是侯活士早期的著作,充分表達他思想背後豐厚的學術本源,以及具體的靈命關懷。侯活士在神學、社會學、倫理學三方面下功夫:在神學方面,他在命題式教義和歷史鑑別學之外,另闢蹊徑,提倡透過敘事來認識主耶穌、從事神學研究。在社會學方面,他剖析世俗社會、自由主義思想是如何在歌舞昇平的背後,使基督徒群體面臨瓦解的危險。在倫理學方面,他爬梳西方哲學史,理出一條源自亞里士多德、阿奎那的倫理學脈絡,就是德性倫理。

侯活士把上述學術洞見,化為豐富的靈命培育藍圖。他嚴正地表示,惟有基督徒視自己為群體的一員,並以群體的形式養成基督徒的品格,教會才能有效地向社會見證信仰;這樣,教會才算真正造福社會。《品格的群體》以傳統、敘事、倫理三個元素,勾勒出靈命培育的進程。首先,聖經作為靈命培育的素材,其詮釋和引申道德意義的權威是基於傳統,即過去基督徒群體所傳遞下來的見證和經驗。第二,我們在基督徒群體當中,透過傳統,把自己的信仰生活類比為聖經敘事(尤其是耶穌的敘事),把敘事、當中的道德意義實踐出來。第三,我們活出聖經敘事,日起有功,終會形塑出基督徒的品格,這就是德性倫理的要旨之一。具備基督徒品格的人,能在不同環境、不同時代中,自然而然地做符合信仰的道德選擇。

話說回來,美國和台灣是兩個截然不同的社會,兩地的教會生態也難以類比。侯活士的靈命培育藍圖,對台灣基督徒而言,真的有參考價值嗎?

英國歷史學家湯恩比(Arnold Toynbee)在晚年的時候,指出人類受身處的時間和空間限制,是時空的囚徒。但他慶幸自己曾接受歷史學訓練,就如坐上「魔毯」,能穿梭古今各地。《品格的群體》當中所提到的傳統、敘事、倫理,交織成靈命培育「魔毯」,承載我們,跨越當下的限制――嚴重的疫情、蕭條的經濟、生活的不便。我們就能回到過去,學習歷代信徒那經過千錘百鍊的心得,汲取聖經敘事的道德養分,養成基督徒的品格,勇敢地迎接未來各種挑戰。

這張「魔毯」不分國族膚色,向所有基督徒開放。惟一條件是,沒有人可以單獨坐上!

新書簡介
品格的群體:基督教倫理學新典範

《品格的群體:基督教倫理學新典範》

作者:侯活士
譯者:申美倫、施多加
書系:里程碑
頁數:512頁
定價:650元
79折特價:514加入購物車
線上試讀
優惠期限
2020年8月31日截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