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食堂

教會是從歷史中煉成的
——前坎伯里大主教羅雲的歷史牧養法

/應仁祥(校園書房出版社主編)

歷史學家也能牧會?

一直以來,羅雲.威廉斯都讓我有個疑惑,像他那樣專業的歷史學家,怎麼有辦法牧會?不但牧會,後來更成為坎特伯里大主教,一個在聖公會裡,有如天主教教宗那樣的角色,全世界聖公會的牧師,某程度上都要接受他的引導,視他為屬靈牧養上的領袖和導師。

畢竟,過去對於歷史學家的刻版印象太深刻了。總覺得身為一個歷史學家,整天就泡在各式各樣、大大小小的文件裡,圖書館是他最常去的地方,五、六百年前流傳下來的老舊書卷,則是他最感興趣的東西。相反地,牧會是另外一個世界,每一天,都有一個又一個活生生的會友來到你面前,可能是工作上的失意、是婚姻家庭上的困頓,相較於歷史學家和古人打交道,牧師必須要有能力與二十一世紀的人做朋友。

還是說,羅雲的歷史研究經不起考驗?花那麼多時間牧會,怎麼可能還有力氣作研究?然而,撇除掉不到三十歲就一鳴驚人,以研究古代教父思想發展為核心的經典《知識的傷痕》外,三不五時,羅雲便有新的研究面市,其中包括眾人公認的代表作《亞流思想研究》(Arius: Heresy and Tradition),以及整理近百年來重要神學家的思想史巨著《與天使摔角》(Wrestling with Angels: Conversations in Modern Theology),每一本都有著扎實的學術研究、嚴謹的思想推論,如果不是長時間的投入,根本就不可能。

教會的成長來自於歷史

一直到讀了羅雲的《教會史是如何煉成的》這本書,我才終於知道,歷史學跟牧養並非兩條絕不相容的平行線;事實上,羅雲很清楚地告訴我們,歷史如何有助於今日教會的發展和建造,兩千年來,基督教會之所以能夠持續地成長和發展,正是因為歷史的緣故。

羅雲先是帶領我們回到舊約:不管是摩西五經、歷史書、先知書,乃至於詩歌智慧書,每一卷書,其實都是猶太人在回顧他們的歷史。先祖亞伯拉罕、摩西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約書亞進迦南、大衛的王朝、乃至於被擄流亡,猶太人書寫著這些歷史,一方面,嘗試從橫跨數千年發生的種種事情當中,找出背後上帝的心意;另一方面,這些歷史又成為他們教導後代,尋求未來上帝帶領的依據。

緊接著,我們看到新約。耶穌的出現,其實是對整個猶太人的歷史,提出了一個嶄新的詮釋,而在耶穌死而復活後,使徒們更是紛紛根據他們在耶穌身上所學到的種種,重新省思耶穌在世上走過的歲月,挖掘原本沒有意識到的蛛絲馬跡,寫作各式各樣的福音書和書信,將這個歷史記載下來,從歷史中再次找到力量。

進入教父時期,除了將新約和舊約所記錄的歷史,繼續傳承下去之外,他們更承接了書寫歷史的任務,從優西比烏、奧古斯丁,一直到比德,歷史的書寫成了思索上帝在新約之後,如何行事的一種方式:該怎樣解釋,羅馬皇帝信主?該如何理解羅馬帝國的崩潰?這當中的移民和邊緣人,又該怎樣自處?新的事件、新的問題,帶來新的歷史、新的故事。

宗教改革,更是歷史的一次大爆發。在羅馬天主教對上帝的詮釋壟斷中,改教者們紛紛透過歷史與文法方法,回到新約與舊約聖經的歷史脈絡尋找資源。他們以找出聖經原初本意為訴求,有力地為自身的改革打下扎實根基,此一歷史探尋的大業,至今仍影響著二十一世紀的教會,每個主日,教會牧師依舊在講道中帶領著會友,回到聖經的時空當中,在歷史中尋找可以回應今日時代的智慧。

乖寶寶史觀vs問題小孩史觀

除了教會歷史本身訴說著歷史如何促成教會成長的故事,羅雲也引介了許多新的歷史學研究方法,特別是,羅雲要我們注意,每一個書寫出來的歷史,背後都帶有作者的史觀:真實發生的事情,往往因為作者的史觀而有一定程度的折射甚至轉化。身為閱讀歷史的人,你我要格外能分辨作者書寫背後的這些史觀,不要誤把作者的史觀當成歷史事實。

就以羅雲的成名作《知識的傷痕》為例,相較於傳統的教會歷史,在談到古代教父像是特土良、女撒貴格利、奧古斯丁這些人,往往將他們視為「正統」派的代表,彷彿一生下來便很清楚福音是什麼,明白什麼是正確的教義;然而,這樣的歷史描述,背後其實帶著某種史觀的偏見,以為教父就一定是群乖乖聽話的人,想要暗示,今天的信徒也該學習教父的榜樣,尊重傳統的教義,做個乖乖牌、好學生。

相反地,羅雲讓我們看到,不管是特土良、女撒貴格利,甚至是奧古斯丁,他們之所以可以成為被後代人景仰的教父,是因為他們敢於問當時代的人不敢問的問題,有勇氣去面對信仰上的矛盾和衝突,換言之,因為不干於做個被高層摸頭的乖寶寶,而是為了上帝始終堅持當個「問題小孩」,才讓教父們屢屢在思想上有所突破,為神學開疆闢土。今日的教會,在許多時候,因為受到「乖乖寶寶史觀」的影響,遇到教會裡的「問題小孩」,往往避之唯恐不及,甚至想要他們閉嘴,不要再問問題;我們實在需要更多閱讀和學習那些從「問題小孩史觀」出發的歷史學著作,知道所謂的問題,很可能正是上帝即將成就大事的開端。

又好比在《教會史是如何煉成的》,羅雲也提到了優西比烏和奧古斯丁這兩位早期教會歷史學家,在史觀上的不同。相較於優西比烏的「維穩史觀」,覺得上帝的心意,就是希望一切都在當權者統治之下一切太平,因此把許多的衝突和動亂都解釋成魔鬼撒旦的伎倆;奧古斯丁卻持守著「改變與成長的史觀」,肯定成長與改變在教會裡的核心地位,他所寫出來的歷史,便竭力避免成為教會領袖用以證成自身合法性的工具,而是呈現歷史中的豐富和多元,為神的介入留下空間。兩種史觀,兩種歷史,同時也成就了兩種教會,而優西比烏的教會論,後來便跟著羅馬政權的垮台,消逝在歷史的舞台。

歷史中有教會的未來

過去這幾年,歷史在華人的世界中,儼然成為了一門顯學。市面上有各式各樣絡繹不絕的歷史著作出版;打開報紙,更是常常可見歷史相關的新聞出現,例如花木蘭到底是不是漢人;三國裡的諸葛亮,究竟是忠臣的表率,理當放進歷史課本中,還是一個殘暴的殖民者,壓榨蜀地只為了滿足他的北伐大夢。是歷史,讓我們知道自己是誰,從哪來、往哪去;但也是歷史,把我們困在某個觀點當中,失去彈性和視野。無疑地,二十一世紀的華人教會,也需要更多類似羅雲這樣,能夠從歷史中汲取牧養智慧的智者,將不好的、錯誤的歷史從教會清理出來,並且用好的、正確的歷史,為教會的未來指明方向。

新書簡介
教會史是如何煉成的?一本不一樣的歷史神學指南

《教會史是如何煉成的?一本不一樣的歷史神學指南》

作者:羅雲•威廉斯
譯者:吳震環
書系:MOVE書系
頁數:224頁
定價:300元
單本79折特價:237加入購物車
線上試讀
優惠期限
2021年2月28日截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