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Top
閱讀食堂

翱翔的七堂課──談畢德生的聖經靈修學

/郭秀娟(校園書房出版社特約編輯)

畢德生服事前三十年(一九六二到一九九一年),都獻給了馬利蘭州「基督我王」長老教會,從牧師崗位退修之後,專職教書和寫作,二OO六年起,更辭去加拿大維真神學院的教職,返回故鄉蒙大拿州,專心撰寫靈修學的著作。

他出版五本靈修系列,是一生著述的精華;畢德生共有三十幾本著作,中譯竟然將近三十本,華人出版社爭相出版他的書。這些年來,出版界陸續推出另兩位北美靈修大師的作品:傅士德(Richard J. Foster)和魏樂德(Dallas Willard),所以我想先簡單地從這三個人的特色說起。

豐富的歷史傳統

傅士德在一九七八年出版《靈命操練禮讚》(Celebration of Discipline),賣了超過百萬冊,這本書被《今日基督教》雜誌,列入二十世紀最有影響力的十大好書,開創了當代基督徒對「靈修神學」(Spiritual Theology)的關注。

所謂「靈修神學」,乃是強調信仰是要活出來的,基督徒需要將關於神的知識,轉化為成熟的生命。宗教改革之後,新教因為太過強調信仰純正和領人歸主,在倒洗澡水的時候,把嬰兒也倒掉,丟棄了許多美好的靈修傳統,以致於生命變得非常淺薄。

傅士德的《屬靈操練禮讚》和《一生渴慕神》,都是從歷史中汲取豐富的靈修傳統,介紹各項屬靈操練:禁食、默想、讀經、禱告、獨處、簡樸、行善等等,以及沙漠教父以降屬靈前輩靈命追求的路徑。 傅士德將《屬靈操練禮讚》獻給魏樂德,他說魏樂德的生活乃是全書原則的化身。他們兩人都是貴格會的背景,終生奉行貴格會的創辦人福克斯(George Fox)教導的:使人脫去舊人,穿上新人,模成基督的樣式。

心靈的全面解剖

魏樂德是學哲學和心理學的,他說自己的哲學著作與靈修著作有一交集,就是「你將成為怎樣的人?」他的靈命塑造系列,正是針對這個大哉問的回應和處方。除了《靈性操練真諦》、《上帝的聲音》、《天天聽見神》,他的作品還有《品格的革命》、《大使命與大抗命》、《我們怎麼知道上帝存在?》、《21世紀天國導論》等。

魏樂德特別擅長的就是「心靈」的轉化,箴言四章二十三節說:「你要你要保守你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我們的心靈非常複雜,包括心思意念、意志、良心、情感等等,每個層面都需要轉化,我們效法基督不純是外面的模仿,而是內心的轉化,在聖靈催促之下,使所有人性範疇都降服於神,這是一個緩慢的過程。

他呼籲督徒將靈性操練擺在福音的中心,因為信徒生命的更新,才是救恩的核心。如果運動員和藝術家都需要嚴格的「操練」(discipline紀律、訓練),我們作神貴重的器皿怎麼會不需要?如果連主耶穌,因為帶有人的身體,祂都需要操練禁食、禱告、讀經、簡樸、犧牲、行善,為什麼我們不需要呢? 靈魂需要時常接受孤單、寂靜的洗禮,眼睛才會變得明亮。肉身有其墮性,我們的生命帶著許多恐懼、驕傲、自卑、自大等等扭曲的東西,需要操練直到內在生命轉化,與神契合相通,才可能自然而然地從心裡順服主。

談到操練和紀律,很多人會想到修行和功德,魏樂德說「恩典並不反對努力,恩典反對的是功德的賺取。賺取是一種心態,努力卻是行動。」精神科醫師派克(Scot Peck)的成名作《心靈地圖》,中文版印了幾十刷,書的第一部份就是講紀律(discipline)。他指出「人生困難重重,尋求解決之道,是一段艱辛的過程。但生命的真諦就在於面對與解決問題的過程……紀律是解決人生難題的最重要工具,是面對痛苦最重要的積極原則。」他說有些人的憂鬱症會好,有些不會好,關鍵就在於紀律。教會比較少這方面的教導,特別是意志和良心的操練。

活出聖經故事的翱翔靈修學

如果傅士德著作的特色是「傳統」(historical, traditional),魏樂德的特色是「理性」(philosophical, psychological),那麼畢德生最顯著的特色可能是「聖經」(biblical),若再加上天主教靈修神學家盧雲的特色「經驗」(experience),總合起來正好是衛理宗的四重綱領。而又如果說,聖經是一本教導我們怎樣在塵世間如鷹展翅上騰的智慧寶典,那麼畢德生的靈修學,就是一套教導我們善用聖經故事和智慧,活出滿有基督生命的飛行術。以下,筆者便試著將畢德生的飛行術簡略區分成七個要點,並分別加以說明:



翱翔的第1
全備的救恩,就是進入與神與人建全的關係。
以聖經為本(biblical)

畢德生絕大部份的著作都是以聖經為本,他的讀經、解經充滿了想像力,能使人眼睛明亮、靈魂甦醒。第一本書談「作門徒」,探討如何在瞬息萬變的社會中作基督的門徒。結果他帶領我們查考十五篇上行之詩,他重譯這十五首詩篇,後來他花了將近二十年,完成整本聖經的重譯:《信息版聖經》。

畢德生將聖經轉化為今日我們聽得明白的日常用語,他也因此遭受到許多攻擊。讓我列舉一段經文,讓大家來感受一下。《信息版聖經》羅馬書十二章1-2節:

所以,我靠著神的幫助,勸你們這樣做:將每天的日常生活──睡覺、吃飯、上班、作息──當作禮物獻給神。要高高興地接受神為你們做的一切,這是你們能為神做的最棒的事情。不要想也不想的,就融入周遭的文化,倒要將目光擺在神身上,這樣你們才能從裡到外被更新。要隨時儆醒,留意神向你們要的是什麼,快快地回應。周遭的文化,只會使你們變得膚淺幼稚;但神卻不同,祂要將你們最好的一面呈現出來,使你們的生命成熟。

當他問自己:「怎樣可以活出不凡的人生?」他為我們寫了「與馬同跑」的耶利米。當他想找一位聖徒的典型代表,他為我們寫「越過牆垣」、「不完美道路」的大衛。當他談呼召,他寫的是「莫測樹下」的約拿。談基督徒的自由,他帶我們看加拉太書。

畢德生還寫作許多牧養系列的書,因此被稱作「牧者中的牧者」,當他為牧師尋找牧養工作的五件利器,結果竟然帶我們讀「雅歌書」、「傳道書」、「路得記」、「以斯帖記」、「耶利米哀歌」。我一直很納悶為什麼猶太人在逾越節的時候,要朗讀雅歌這卷讓人臉紅心跳的書,直到我讀到畢德生寫說:全備的救恩,就是進入與神與人建全的關係。我才豁然開朗。

翱翔的第2
福音已經重新定義了每一件事、
每一個人,已經將每一件事、 每一個人和一位聖潔的神放在一種參與的關係中。

建全的關係(relational wholeness)

畢德生對「關係」的強調,滲透到他所有著作。他說:「職業的目的是為了:建立關係」。這裡講的,不是現代人有點曖昧的關係或是性關係,或是像大陸流行的順口溜:「有關係就沒關係,沒關係就有關係」,那是功利主義,是操弄利用人際關係。畢德生認為救恩的核心,在於恢復人跟神、人跟人的親密關係。

他說以弗所書是修補關係的,「因他是我們的和睦,將兩下合而為一,拆毀了中間隔斷的牆」,這不是以弗所書最鮮明的畫面嗎?神向我們發出「愛神和愛人」的雙重命令,就是基於救恩的基礎,有了救恩,我們才能與神並與人建立建全的關係,進入三位一體之間的關係。

像他寫大衛的故事,他說大衛犯的第三大罪,不是數點百姓,而是沒有完全接納犯了罪的兒子押沙龍。大衛自己從神接受了完全的赦免,卻沒有這樣對待犯錯的兒子,沒有修補彼此的關係,才會造成後來更大的悲劇。

在《耶穌的道路》裡,他提醒我們留意聖經中那麼多的人名和家譜:「神與我們同在的故事裡充滿了名字,行走在這條道路之上,不可能不聽見一堆名字,右邊來的,左邊來的……若要了解神怎樣在人際關係的背景下,作工在我們身上,好達到祂創造並救贖我們的目的,那麼,家譜就富含深刻的意義了。」

福音已經重新定義了每一件事、每一個人,已經將每一件事、每一個人和一位聖潔的神放在一種參與的關係中。畢德生會成為這麼注重關係、人性化的牧師,我們可能得感謝他的女兒,一天晚餐後,女兒要求他講故事,他卻得去教會開會,女兒很生氣地說道:「Daddy,這已經是你連續第二十二天晚上不在家了。」這句話像當頭棒喝,他向長老會提出辭呈,理由是當了牧師之後,愈來愈不像基督徒了。結果教會慰留他,准他從此不需要參加任何行政會議。

如果你問畢德生,怎樣成為更屬靈的人,他會說:好好對待你的配偶,尊重你的孩子,照他的本相接納他,這是最基本的。不論是和神的關係或和人的關係,都和群體有關,因為神的心意是在教會,不只是個人。而在人際關係中,語言的運用非常重要,《天國的語言》(Tell It Slant)就是從耶穌的比喻,學習間接、委婉的說話藝術。和別人共享一頓飯,對關係的建立也非常重要,畢德生說我們能不能用傳福音那樣的認真,來看待一頓飯,他說吃飯待客的慇勤,正在從美國社會崩解。

翱翔的第3
「神才是牧師要面對的,牧師要留意神,也帶領其他人留意神。」
牧師不作彌賽亞:解決問題、使人快樂、調停和解、告訴人該做什麼,
這些是彌賽亞的工作,至於牧養的責任是使信徒專注於神,以及神的恩典。

以神為中心(God-centered)

人最大的問題是自我中心,人很難脫離,藉著屬靈操練,才有可能脫離這個網羅。畢德生說:神是始,神是終。以圓圈來講,神是圓心,也是圓周。如果神不是我們生命的中心和邊界,你的人生就會出亂子。畢德生說基督徒要將焦點擺在神身上,留意神已經做了什麼、正在做什麼、將要做什麼,永遠是我們最重要、最徹底的行動。

他在《建造生命的牧養真諦》一書提到牧師「服事的鐵三角」是:禱告、讀經、屬靈引導。三角形的三個角定位好,線才畫得直,直線是牧師的講道、教導、行政工作。畢德生定義禱告:使人現在專注在神身上。讀經:留意神在過去的作為。屬靈引導:在某個時刻,對出現在眼前的人,留意神在他身上的工作。屬靈引導不是輔導,因為沒有目標,而是使人在人生細節上認出上帝。不論是禱告、讀經還是屬靈引導,重要的不是技巧,而是關係。

他說:「神才是牧師要面對的,牧師要留意神,也帶領其他人留意神。」牧師不作彌賽亞:解決問題、使人快樂、調停和解、告訴人該做什麼,這些是彌賽亞的工作,至於牧養的責任是使信徒專注於神,以及神的恩典。

神才是主角、是更大的背景和佈局,我們要在神宏大的故事中看見自己的故事。當你專注於神的身上,你就會不斷地看見恩典,救恩就是神在耶穌基督裡的恩典。畢德生很喜歡小說《一個鄉村教士的日記》,布列松拍成電影,小說的結尾正是:「恩典無處不在」。

翱翔的第4
靈命不是關乎目標或好處或事情,而是和途徑有關。
指你怎樣做一件事,怎樣活在現實世界當中。

與耶穌同行(The Jesus Way)

聖經說:「神的意念非同人的意念,神的道路非同人的道路。」神的思想和做事的方法,和我們完全不同。難怪耶穌一出來傳道,就給了我們三重命令:悔改、相信、跟從(參馬可福音一15、17)。悔改要求我們離開原有的生活方式;相信要求我們參與並全心信靠;跟從乃是催促我們順服地步上新的生活方式。

整本《耶穌的道路》牽涉到一個基本命題:耶穌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正是這個空前絕後的宣稱,我們接受耶穌為生命的救主。但是,日子久了,會發現自己並沒有活出豐盛的生命。問題在哪?畢德生指出,我們或許認識許多真理,卻沒有走在耶穌的道路上,耶穌的真理必須加上耶穌的道路,才會產生耶穌的生命。

道路(Way),是聖經非常愛用的詞,使徒行傳六次用這詞來辨識耶穌的跟隨者。道路既是引向目的地的一條路,又可當作比喻,衍生為許多不同的「途徑」(ways)——不僅指我們步行的馬路,也包括行進的方式。還有我們講話、運用影響力、看待彼此、養育小孩、閱讀、敬拜、選舉、吃飯的方式,這些各式各樣的「方法與途徑」,刻劃出我們的生活樣貌。

有太多信徒長期以來將耶穌的道路,簡化為僅僅是通向天堂的一條路,或是將之靈意化,使信仰脫離了日常的生活。畢德生強調:靈命不是關乎目標或好處或事情,而是和途徑有關。指你怎樣做一件事,怎樣活在現實世界當中。

教會在世俗文化的影響下,很容易採納世界的方法與手段,成為一個消費型的教會,愈來愈物化、事工化、缺乏人性。會友需要什麼,教會就提供什麼,掛保證、開空頭支票,開設各式各樣的課程,盡量満足他們的夢想。畢德生警告這是敵基督的教會。他說牧師不應該經營娛樂事業,不該吸引顧客,他呼籲我們要「煉淨一切的手段」。人生會讓我們碰到的壞事,莫過於苦難和死亡,但是耶穌擁抱苦難和死亡,祂走的是捨己犧牲的道路,這條路不是我們熟悉的。《耶穌的道路》是一本要徹底改變我們價值觀的書。

翱翔的第5
藝術家是牧者最好的朋友,因為生命是奧秘,小說家和詩人最能教導我們:
神聖的語言、想像力、人性、故事,救我們脫離抽象。

神聖的閱讀(lectio divina)

畢德生在《聖經好好吃》裡推薦默想式的讀經,稱作 “lectio divina” ,一般譯作屬靈閱讀或神聖閱讀。這是第五世紀本篤修會的讀經法,包括四個步驟:閱讀、默想、禱告、默觀(contemplation)。

畢德生呼籲我們讀聖經要轉眼為耳、經文要拿來吃、還要用腳來行。用耳朵聽,不是指把神的話用mp3錄下來聽,而是指「傾心靜聽」,想到主就在身旁,你不只會專注地聽,也會作出回應。用眼睛讀書則不然,隨時可以將書本閤起來,丟在一旁。吃聖經則強調消化,我們需要默想和禱告的功夫,才能消化吸收,讓經文光照自己的生命,成為我們的習性,進而產生行路的力量。他說若不藉著禱告,裡面的生命不可能轉化,因此我們要以禱告的心來跟隨祂。

畢德生向我們推薦馬利亞的禱告:「看哪,我是主的使女;情願照你的話成就在我身上。」(路一38)這句話很能表現「默觀」的精神,讓神的作為進入生命當中,不是我們自己能做的,而是神恩典的作為,我們只能順服,擁抱神的行動。畢德生最獨到之處,是他將 “lectio divina” 運用在閱讀小說,甚至跑馬拉松,登山建行。無論做什麼事,都帶著禱告的心,在「在上帝的同在中」(contemplation,這字中間有temple)做這一切。這大概就是聖經所說「不住地禱告」的意思。

他說藝術家是牧者最好的朋友,因為生命是奧秘,小說家和詩人最能教導我們:神聖的語言、想像力、人性、故事,救我們脫離抽象。他說:「小說家說服了我,也不斷訓練我的想像力,留心身邊每件事,明白所有這些事都值得注意……我牧養的男男女女……以為自己不值得關心,認為自己不夠有趣、不夠重要,不足以參與故事情節。因此我得不時、認真地讀小說,以深化我在與人對話、宣講時的故事,保持這習慣。」詩和藝術都是顛覆性的,畢德生是一位顛覆的牧者!

翱翔的第6
禱告正是一種顛覆的活動,違抗任何現有的定律,雖緩慢卻是篤定的,
一般的老我,在面對擁有至高主權的神時,無不臣服於那股沉靜的力量。

顛覆的哲學(subversive)

畢德生說:牧者是一個顛覆者,因為處在異教的文化之中,卻不能用直接火爆的方式搞破壞,只能用滲透、潛移默化、拐彎抹角的方式進行改變。如果問畢德生什麼是顛覆,他會這樣回答:「我正在破壞自我中心的國度,建立神的國,我正在顛覆!」 他的牧會方式的確很顛覆,他不參加任何教會的行政會議。他提醒牧者「忙碌是靈性的大敵,忙碌其實是懶惰,是不做困難的事,只挑容易的事情做;是以自己的行動充塞時間,而不留心上帝的行動,是要自己作主。」

他舉梅爾維爾《白黥記》為例,當捕鯨船發現獵物,水手瘋了似的搖櫓,水花四濺,幾乎每個人都在忙,但有一個人,就是魚叉手,只靜靜地坐在那裡,什麼活也不幹,「為確保那一鏢擲得準確,捕鯨船上的魚叉手,在工作之前,腳步必須保持閒懶,避免辛勞」。那是顛覆的。禱告正是一種顛覆的活動,違抗任何現有的定律,雖緩慢卻是篤定的,一般的老我,在面對擁有至高主權的神時,無不臣服於那股沉靜的力量。

畢德生說耶穌是間接的高手,比喻也是顛覆的,牧師只能用拐彎抹角的方式接觸人。他喜歡將自己牧養的教區,比喻作溫德爾‧貝瑞(Wendell Berry)講的「表土」(topsoil)。這是他非常喜愛、極具顛覆性的一位綠色詩人。一九六O年代早期,貝瑞放棄紐約大學的教職,五十年來耕耘他在肯德基州的農場,放棄使用大型農具,照著地土的特質,作永續耕種的農夫,他也是拒絕使用電腦的作家。

其實貝瑞並不是一味反對科技與進步,只是不願意不假思索、未經批判,就全面擁抱現代科技,他批評世界經濟運作的模式像癌細胞的生長一般:「無止盡的成長、無止盡的財富、無止盡的權力、無止盡的機械化及自動化,這些目標可以暫時地帶給少數人財富和權力,但遲早會帶給所有人毀滅。」

貝瑞這樣形容表土:「表土像基督,那麼被動又那麼仁慈,能夠從平和之中發出無比的穿透力……表土藉著一切死亡並進入土中的,而變得更加肥沃……它的肥沃總是來自將死亡轉化成應許。死於是成為一道橋樑或隧道,讓過去進入未來。」貝瑞對待土地的方式,給畢德生很大的啟發,看見每一個福音對象都是獨一無二的。他從貝瑞學到:愈小、愈慢、愈好。畢德生創立的「基督我王」長老教會,在他牧會三十年之後,大約有會眾五百人。他的牧養哲學是教會不能大到,牧者無法叫出每一個會友的名字。

翱翔的第7
整卷啟示錄都是詩,詩人不是傳遞知識,而是創造關係、塑造美麗、形成真理。
末世的角度(apocalyptic)

在畢德生的心目中,牧師的典範首推使徒約翰。他說啟示錄是最顛覆的作品,不同的時代,神會重用不同的書卷,啟示錄是神特別給這個時代的一卷書。

他從啟示錄一章9節:「我約翰就是你們的弟兄,和你們在耶穌的患難、 國度、忍耐裏一同有分,為神的道,並為給耶穌作的見證,曾在那名叫拔摩的海島上。」看見約翰的三重身份:神學家、詩人、牧者。

約翰是神學家,他的生活是以神的話語為中心,他為給耶穌作的見證,被關在拔摩海島。神學theology這個詞,就是將神theos和道logos連成一氣。 約翰不是三段論點式的講師,他是一個充滿想像力的詩人(poet是製造者的意思),整卷啟示錄都是詩,詩人不是傳遞知識,而是創造關係、塑造美麗、形成真理。他以意象和異象,為我們連繫可見與不可見的事情,準確地運用文字。

最後,約翰牧養七間不怎麼樣的教會,他的神學和文學,不是在象牙塔裡產生的,而是針對信仰群體,對他們持續說話,他有著牧師的耐心:「和你們在耶穌的患難、國度、忍耐裡一同有分。」他活在看不見的世界和看得見的世界交界之處,他將遮蔽的罩子揭開,為我們寫下神給教會最後的結語。

畢德生說:「末世論是最符合牧養的,為我們展示出,終末如何在當前起作用。」魯益師也說:「翻閱歷史,你會發現在今世活得最精采的人,往往是那些對來世最重視的人。」人都是有了目標,然後再規劃行程。耶穌第一次來,已經開啟了末世,我們和約翰一樣都是耶穌基督的見證人,我們的身份和生活,是由耶穌基督的啟示定義並塑造。基督徒,只跟隨耶穌。

最後,讓我引用畢德生很喜歡的一句話作結:「通往天堂的沿路,都是天堂,因祂說:『我就是道路。』」

延伸閱讀
畢德生
翱翔的基督

《翱翔的基督》

定價:520元加入購物車
耶穌的道路

《耶穌的道路》

定價:380元加入購物車
聖經好好吃

《聖經好好吃》

定價:380元加入購物車
復活的操練

《復活的操練》

定價:400元加入購物車
天國的語言

《天國的語言》

定價:430元加入購物車
線上試讀
魏樂德
靈性操練真諦

《靈性操練真諦》

定價:400元加入購物車
上帝的聲音

《上帝的聲音》

定價:370元加入購物車
傅士德
一生渴慕神

《一生渴慕神》

定價:400元加入購物車
盧雲
浪子回頭

《浪子回頭》

定價:280元加入購物車
線上試讀
愛勝過恐懼

《愛勝過恐懼》

定價:200元加入購物車
線上試讀
向下的移動

《向下的移動》

定價:160元加入購物車
線上試讀
回家的渴望

《回家的渴望》

定價:300元加入購物車
線上試讀
記憶的治療者

《記憶的治療者》

定價:180元加入購物車
線上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