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食堂

新與舊的觀點交鋒——再思保羅稱義觀

/吳存仁(中華福音神學院新約副教授)

在〈國王的新衣〉童話故事裡,天真孩子的一句問話:「國王為什麼沒有穿衣服?」不但戳穿了人虛構的情節,也帶讀者進入了故事的高潮。讓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為什麼國王會這麼容易就被騙,以致於相信華美的衣裳是看不見的?為什麼他不能從眾多臣子的建言裡得知真相?這本《再思保羅稱義觀》將帶我們進入一個類似的旅程裡。保羅神學的分類專書,動輒千頁起跳,本書卻以小而美的篇幅,力搏六位立論與傳統路德宗觀點有出入的學者。儘管任務艱鉅,作者魏斯特鴻(Stephen Westerholm)的努力卻屢有亮點,成果頗令人側目。

六個不同於傳統理解的觀點,大致按照提出的時序,作者逐一應對。第一章反駁史丹德(Stendahl)認為「究察罪責的自省,不是人尋求救恩的起始動機」,作者認為保羅的確提供了「尋求耶穌的救恩,是使人脫離神追究罪責之忿怒」的證據。第二章反駁桑德斯(EP Sanders)的觀點,「第一世紀猶太人嚴謹遵守律法的理由,不是出於律法主義、而是基於對自己蒙揀選身份的把握」,作者列舉相關經文解釋「其實不然」。下面的篇章裡,他更另有論述:不只在救恩論的層面不是如此,就是在教會論的層面上也不是如此。第三章反駁黎生寧(Heikki Räisänen)不接受「人絕對無法行善」的觀點,作者認為「人的確無法也無能行出神所喜悅的善來,所以耶穌的救恩才是必要的」。第四章以全書四分之一的篇幅反駁賴特(NT. Wright)對於「義」或「稱義」用語的理解是教會論的說法(表達某人是約民或神家裡的人之意),作者認為,儘管這用語至終是有教會論的衍生性含意,但它基本的意涵還是在平靖神怒的救恩論範疇裡。第五章反駁鄧雅各(James Dunn)理解認為,保羅指責當代猶太人「行律法」的責備,只有民族主義優越感的理由,作者認為其實摩西律法在耶穌基督救恩成就之後、已經全然過了「時效」,才是問題的核心。第六章反駁坎貝爾(Douglas Campbell)看救恩是神公義的裁決而不是祂慈愛的賜予,作者認為其實二者兼俱、並無偏廢。

這本書詳論保羅「因信稱義」的意涵,簡述了過去四十年在這個領域裡的學術論戰,努力澄清其中的誤解與偏廢。無疑地,這本小書有許多相關的論述還待補強與增列,但推薦給一般讀者作為了解現行議題的入門書,已經足以在「新觀」充斥的氛圍裡、有助於讀者欣賞到傳統觀點的優越:神藉著耶穌基督的代贖之功,足以使人罪得赦免、活出與神兒女身分相稱的新生活樣式。

(摘自推薦序)
新書簡介
再思保羅稱義觀:傳統派與修正派的6場對話

《再思保羅稱義觀:傳統派與修正派的6場對話》

作者:魏斯特鴻
譯者:譚達峰
書系:再思系列
頁數:192頁
定價:300元
79折特價:237加入購物車
優惠期限
2017年12月31日截止